核雕是一种以果核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民间微型雕刻工艺,雕刻主体原材料以橄榄核、杏核、桃核为主。核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中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作为双面十八罗汉创始人、苏州核雕周派创始人,周春毅大师出生于雕刻世家,先是跟随父亲周泉兴学艺,后又去苏州各大门派精进雕刻技法,经过各界名师的指点以及结合家族传承的手艺,风格上也是集各派所长,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被称为“周派”。 4月28日,微拍堂将举办苏州核雕大师周春毅专场,让广大核雕爱好者能够领略新工艺与老艺术之间的碰撞,了解新生代与老前辈之间的技艺传承。 
周派核雕在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古代斜口冲刀法,通过留刀痕等表面处理技艺,以柔和的走线,赋予了核雕更加丰富生动的形象。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人像欣赏书法那样品味其刀路走向。市场上的核雕表面处理基本都以光滑为主,要经过砂纸打磨和抛光处理。在古代,并没有砂纸之类的打磨工具,每一个面的处理都是通过刻刀细细的雕刻形成。
核雕清明上河图 想必大家都知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全画长528厘米,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周春毅大师把一副画卷搬到了“橄榄核”上,再现了历史经典。 
清明上河图于2022年6月受邀参展苏州市沧浪亭举办的“首届姑苏乡土人才(能工巧匠类)精品展”
作品中体现众多细节:有一辆大客船正要过桥,河道狭窄,河水湍急,船上人多吃水很深,眼看客船桅杆就要撞向虹桥。船工们纷纷加开火力抢救,船头两位小心翼翼地调整船头方向,桥上还有热心人不顾个人安危,跨到虹桥栏杆外,探身帮忙、指挥。 
虹桥四周立有木杆,杆上有十字木架,最顶上是鸟形物件,这是古代测风仪,最早是五两重的鸡毛所制,又称“五两”。只要看鸟头朝往哪儿,便知风向。
首尾有双橹,橹和桨都是船只的推进工具,不同处在于“划”桨而“摇”橹。相传是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摇尾前进,遂削木为橹。图中船橹可供6到8人同时使力,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

其他核雕精品
周春毅大师俊秀的刀法,在一颗核上呈现了人物整体比例精准,视觉冲击力强,双面浮雕,一面人物,一面风景。 

个人物布局自然,面相生动,栩栩如生。
鉴赏核雕作品优劣的方法之一是看其是否为核雕者亲手创造,核雕的艺术价值也正是源自于此。微拍堂每月28日定期举行各类文玩专场活动,每期都会推出一件稀缺、珍贵、名家作品。 图片由微拍堂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