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拍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中逐渐流行,陪拍的价格多为1小时几十元,一些陪拍师不仅能够陪拍陪玩、帮忙介绍景点、规划拍摄路线,还可以修图、提供妆造等。但与此同时,因拍摄技术不符合要求、“放鸽子”“逃单”等引发的陪拍纠纷也屡见不鲜。(据8月9日《法治日报》报道)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加持网络交流和互动,最终形成的线下型社交和合同行为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陪拍业务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呈现水涨船高态势,陪拍在解决“拍照+陪伴”的基本需求时,也可兼任向导和解说人员,成为付费的“搭子”,深受部分消费者欢迎。陪拍服务的内容包括陪伴和拍照,主打“陪伴”。单纯地说,陪拍业务跟时下兴起的找“搭子”风尚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陪伴经济的不同表现形式,只不过有的是无偿,有的需付费。 不过配拍服务尚属于新生事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当事双方多通过社交平台或更为私密的聊天软件进行沟通,缺乏正规性,且存在安全性风险,比如有的陪拍技术不过硬,难以符合用户的需求,约定双方出现“不守时”“放鸽子”“逃单”等情况较为常见,甚至可能出现谋财害命等极端案例。随着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出现,陪伴服务规范化管理需求变得愈发强烈。 线下陪拍服务的规范性,本质上是对契约精神的考验,检验合同的履行能力,更是对社会治理能效的一种考验,既需要就事论事,又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规范和完善,并构建系统性的治理体系。这就需要多方发力,形成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治理格局。 一是供需双方要有契约精神 ,并有严格履行合同的自觉意识。只要涉及到有偿服务等行为,无论是线上交易还是线下议定,都应做好事先约定并有相应的约束条款,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违约侵权赔偿方式、解决纠纷的渠道等,如果能有第三方公司参与或相关方作出担保更好。如此,可以在发生纠纷时,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并由此形成倒逼效应。 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此类新生业态给予立法规范,弥补法律层面上的不足。由于陪拍等线下陪伴服务涉及多项法律,在单个法律无法进行系统性约束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到欺诈客户、违约、性骚扰、人身安全威胁,甚至可能涉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各种因素,从监管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解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基础瓶颈。 三是平台要履行好把关责任。在时下缺乏第三方机构进行资格把关的情况下,平台要对经营者的资质资格尽到审核义务,对未尽到安全保障责任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以协助后续维权。 四是强化监管和行业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要着力培育相关行业,建立行业管理的相关机制,实行行业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在此基础上,要明确相应的监管机构和主体,落实监督执法的主体责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构建快查快办的反映机制,同时要加大常态性执法和重点问题的专项治理,通过行业管理和行政监督让线下陪拍行业走上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挥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以治理的现代化实现治理结果的高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