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继“炒鞋”之后,“炒熊”又成了当下“炒”局里的一个热点,一些其实很平常的积木类熊造型玩具,被炒到了十几万元甚至更高。 记者调查发现,“炒熊”背后黑幕重重,一些年轻人渴望“一夜暴富”,盲目入市“炒熊”,殊不知套路重重、暗藏风险,多数人或将面临被“割韭菜”的命运。 积木熊遭热炒,有的售价高达十几万元 广州的小严靠出售一只限量积木熊赚了一笔。他经常购买的服装品牌与日本某公司联名推出一款国内限量发售的积木熊。因为听说能升值,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花2000元买下了那只限量熊。“把熊挂在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出价三千多买走了。”小严说。 2001年8月,日本一家公司正式推出积木熊产品。其后,该公司创始人开始与各大品牌、人气IP联名,与全球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合作,在玩偶基础上进行改造,让其成为潮流品。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积木熊”,出现了近2000件商品,价格从一百多元到十万元以上不等。一款某品牌六周年限定版、尺寸72厘米的积木熊,售价高达144999元。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一些人已瞄准“炒熊”商机,开始大量收购并择机高价卖出。有粉丝量数万的博主在网上分享难辨真伪、靠“炒熊”套现发财的视频,评论区不乏羡慕声音。一些年轻人受暴利刺激入市,渴望靠“炒熊”挣钱。 “抢熊”“囤熊”“炒熊”,背后套路重重 原价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积木熊,何以从“潮品”摇身一变成为“炒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一部分真正的积木熊爱好者,越来越多人是嗅到商机跟风入市。 在朋友圈代购卖积木熊的“90后”小范表示,“炒熊”盛行的一大原因是门槛低,既不需要专门知识,也不需要大量本金,几千元就可上手,运气好的话,回报率很高。 据受访者反映,目前积木熊市场还出现了“囤熊”抬价、“抢熊”外挂、“洗熊”造假等套路。 小范介绍,一些人会从代购、“熊贩子”处大量“囤熊”,营造款式紧缺的表象,然后在电商平台高价卖出。“资金充足的玩家可以获取大量上游货源,逐步哄抬价格;随后一些有炒‘潮玩’经验的‘黄牛’、二手玩家入场继续将市场炒热,他们层层牟利,最后被收割的往往是‘小散户’。” “限量款数量少,需求多,除了极少数人能偶尔抢到原价积木熊,大部分积木熊都被一些炒家用外挂程序从积木熊官网抢走了。”小范告诉记者。 同时,一些热门款式也开始有了“山寨版”。为了将假货“洗”成正品,一些卖家甚至将国内生产的产品先寄往日本,再寄回国内,以伪装“海外发货”。 此外,由于购买渠道较少,积木熊买卖离不开交易平台,平台发挥着担保、鉴定等作用,会收取卖方的保证金和服务费,共计约占售价10%;且如果出现货物被平台鉴定为假货等情况,保证金不会被退回。 对平台操作规则较为熟悉的小严说,因为货品寄送、平台“验真”等环节都缺乏第三方监管,无法实现全过程追溯,所以一旦出现假货问题,到底“假”在哪个环节容易发生争议,维权难度大。 热炒“潮玩”藏风险,或催生一批“韭零后” 积木熊、盲盒、球鞋……近年来,一些“潮玩”引起的“炒”局越来越突破大众的认知底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潮玩”流行,背后多有电商平台和资本助推。平台通过设计营销话题、借助名人效应打造产品噱头,逐渐形成消费潮流,以此获利。不同于实体投资,这些消费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商家打造的“故事”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其中泡沫成分很大,“投资”风险很高。一些炒家以多重套路抬高价格,将风险转嫁给普通消费者,需要引起警惕。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一款梵高2.0自画像积木熊就经历过价格由一万多元跌至3000多元的起伏,不少人在价格持续下跌时选择了亏本“抛售”。 湖南骄阳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卓奇认为,“潮玩”炒作往往是击鼓传花游戏,虽然经营者自主定价一般情况下不违反价格法,但销售时可能出现违法行为,比如相互串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而且,炒作“潮玩”背后,也可能存在诈骗、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问题。 朱卓奇说,市场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应对“潮玩”不正常价格波动保持警惕,及时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金融部门应对“潮玩”炒作资金变动提高警惕,在贷款审核等方面加强规范。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交易平台的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防止过度炒作。 多位受访人士提醒,任何投资都有不可规避的风险,面对价值虚浮不定的工业化产品尤要谨慎,避免为图“一夜暴富”而盲目跟风,防止“潮玩”被“炒完”、被“割韭菜”。 ■相关新闻 万物皆可炒?小心被“割韭菜” “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炒鞋、“10后”炒盲盒……时下“万物皆可炒”似乎成了一种潮流,球鞋、服饰、玩具等商品均成为投机者热捧的对象,不少年轻消费者更是在所谓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涨幅的诱惑下进场,期待实现一夜暴富的神话。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一大批“接盘侠”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不仅大学生炒鞋惨遭“割韭菜”的新闻不绝于耳,以“炒鞋”而为公众所熟知的得物APP更是因屡被投诉售假货猫腻多,被中消协点名。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从商品本身的属性来看,球鞋、服饰、玩具属于日常消耗品,并不像股票、期货等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例如,年轻人热衷的“品牌鞋帽”等商品,归根结底只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虽然会因稀缺性、流动性等原因在短期内出现价格波动,但消耗快、更新频率高等因素也会使其大幅贬值,只有极少的商品会因为历史、特殊文化印记等原因出现保值功能。 事实上,在“炒货”风潮背后往往有一个完整的、隐匿的利益链条,消费者要避免盲目跟风,不然只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不以消费为目的,而是为获得高投资回报的炒作某些商品的行为,其出发点就错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表示,部分投机者以“一夜暴富”“高回报”等为噱头,以“粉丝经济”为掩饰,利用线上社交群宣传推波助澜,甚至为参与者提供在线贷款放大杠杆。这种行为,名为“炒货”,实则是一种过度金融化的表现,往往会让金融风险意识不强的年轻消费者中招。 “‘炒货’这一行为已突破信息对称下公平市场交易的范围,这背后存在品牌方、资本方、二级市场交易APP和炒货客等多方共同组成的利益链条。品牌方通过饥饿营销限制商品供应量,资本方利用供需不平衡囤积居奇,交易平台打着快捷方便的旗号设置即买即卖平台,炒货客团体则入局控制商品价格短期波动,吸引散客去抢购商品,而最终被‘割韭菜’的正是心存幻想的散客们。”盘和林说。 业内专家表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万物皆可炒”现象强化监督管理。盘和林建议,相关部门要全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炒货平台的监管和风险识别,遏制恶意炒作的不良之风。同时,要对盲目参与炒作的群体加强风险宣传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和消费观。此外,各市场主体也应回归理性,摒弃短期套利幻想,避免被别有用心的投机分子利用。 甄新伟认为,对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金融监管部门来说,要加强金融风险教育普及和提示,尤其是让年轻人具备基本的金融风险识别能力,不要参与这样的“炒货行为”。同时,应重点打击炒货利益链,提早取缔炒货平台及融资服务平台。最后,积极引导社会闲置资金,进入受监管的金融机构理财平台或渠道,维护良好金融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