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铭)实物与图文相差甚远,用户评价虚假不实误导消费,用户协议晦涩难懂……很多消费者网购时,都遭遇过侵害知情权的问题。7月1日正式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针对“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那么,网络消费究竟有哪些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哪些问题比较突出?为深入了解当前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联合四川省网信办,于7月15日至26日组织开展了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的消费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411份。9月12日,四川省消委会发布了《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图文虚假最突出 “ 刷单炒信”较常见 此次对8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情形,即“图文展示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低价诱导反复收费”“自动展期、自动续费未显著提醒”“非必要收集个人信息”“用户协议透明度低、可读性差”“自动跳转不明第三方网页”进行了调查。 网络消费知情权受到侵害的情况占比。(数据来源:四川省消委会) 调查显示,“图文展示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低价诱导反复收费”是侵害知情权的主要体现,占比分别为56.31%、46.34%、39.64%和31.2%。其中,56.31%的受访者遭遇过“图文展示虚假宣传”的情况,占比最高,反映出网上商品服务信息真实性与价格透明度不足,网络消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从知情权受影响的程度看,反映受到“严重”和“非常严重”影响的是“图文展示虚假宣传”“大数据杀熟”“非必要收集个人信息”和“自动跳转不明第三方网页”4种情形,占比分别为56.43%、54.61%、54.17%和54.14%。 关于商品或服务在图文展示中存在的虚假宣传情况,调查显示,受访者遇到“图片展示款型与标注价格不一致”和“虚构或夸大产品功能”的情况最多,占比分别为52.71%和52.49%,其次为“计量误导性定价”和“宣传图片与实物差异大”,占比分别为36.53%和35.92%。 在关键信息告知方面,47.96%受访者遇到过“价格(包括原价、促销价、隐藏费用等)”告知不清晰的情况,占比最高,其次是“退换货政策”“隐私政策和数据使用条款”不清晰甚至故意隐藏情况,占比分别为39.5%和35.75%。 调查显示,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内容社区电商3类平台上,“刷单炒信”情形最常见,占比分别为42.5%、40.95%和38.45%。在消费者日常接触较多的“外卖平台”上,有13.03%的受访者遭遇过“刷单炒信”情形。 那怎么分辨“刷单炒信”呢?受访者认为“评价时间高度集中,如商品上新或促销时段”(43.35%)、“评价内容雷同,使用模板化或重复语言”(43.25%)、“正面评价过多,缺乏客观中立或负面声音”(40.42%)三种情形最可能涉嫌“刷单炒信”。 “大数据杀熟” 频发 低价诱导陷阱多 调查显示,在“大数据杀熟”的多种情形中,“在多次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后,价格逐渐上涨”“取消或延迟购买后,再次查看时商品价格变化”这两类情形最多,占比分别为49.28%和45.1%,其次为“同一时间不同用户在同一商家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不同用户享有不同打折优惠形式”,占比分别为35.79%和27.6%。仅4.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大数据杀熟”。 消费者遭遇“大数据杀熟”的情形占比。(数据来源:四川省消委会) 在外卖、在线旅游、在线购物等消费者高频次消费的场景,受访者感受“大数据杀熟”现象较为频繁。“外卖类平台”“在线旅游类平台”“在线购物类平台”分别占比42%、40.6%和39.76%,位居前三位。此外,表示在打车类平台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受访者占比也高达37.6%。 网络消费中,个别平台或商家先以免费或低价诱导消费者,但不明确告知用户权限或后续费用情形,在使用过程中,再要求用户不断支付额外费用才能解锁更多功能或才能获得后期消费。调查显示,46.04%的受访者认为“软件/应用初始免费,后续升级/解锁功能需反复收费”情形最严重,其次为“低价旅游”“低价首课培训”,分别占38.49%、35.07%。超四成受访者认为,商家“承诺的额外福利或服务”(46.71%)、“限时优惠或促销信息”(45.52%),是导致自己落入“低价诱导、反复收费”陷阱的重要诱因,35.51%的受访者是因为“名人或网红推荐”而购买,仅6.3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低价诱导、反复收费”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