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记者 全琳珉 摄 把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变更为二维码,这个由国际物品编码组织提出,在浙江广泛试点应用的商品“二代身份证”换发计划,将在全国加大推广力度,掀起新一轮供应链管理革命。 10月17日,全球二维码迁移新闻通气会在杭州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自2020年底,国际物品编码组织提出,要在2027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从一维条码向商品二维码的过渡迁移以来,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并推进该计划。截至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已为国内超过56万家企业、1900多万种商品成功发放商品“二代身份证”,其中浙江已发放商品“二代身份证”4亿张,涉及经营主体9.1万余户。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表示,未来将加快研究制定二维码的数据识读、数据共享、数字链接等关键技术标准,加强生产厂商的编码、用码、印码、扫码规范,扩大示范应用、促进各方协作,切实推动商品“二代身份证”换发落到实处。 为什么要给商品换“身份证”?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全球各行各业致力于通过快速、精准、全面地展示商品数据信息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目前广泛应用的条形码数据承载量远远达不到社会各界的需求。 条形码是一维条码,只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在垂直方向不表达任何信息,虽然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信息录入的速度,减少差错率,但是也存在数据容量较小、只能包含字母和数字、条码尺寸相对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遭到损坏后便不能阅读等不足之处。 二维码却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同时存储信息,可直接显示英文、中文、数字、符号、图型,不仅贮存数据量大,保密性高(可加密),损污50%仍可读取完整。如果将二维码代替条形码,不仅仍能像条形码一样实现商品的结算,而且还能读取商品的更多信息,包括产品来源、产品批次、生产过程、各类检测报告、监管部门的抽检报告、企业的产品介绍页面等,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企业均能从中获益。 “有了这个码,就不会有过期商品能走出我们超市。”在杭州世纪联华新塘路店内,一个商品被扫描之后,收银台的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条警告:商品已过有效期,不允许销售。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安全质量部负责人王美蓉介绍,在全面参与GM2D计划之后,公司就逐渐实现了商品从入库、上架再到结算全流程的可视可追踪,包括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前过期食品主要要靠人工拣选,难免有疏漏,现在通过扫码,有效减少了人工差错,防止过期食品流出超市。” 浙产商品上的二维码。记者 全琳珉 摄 杭州民生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二维码技术的受益者。质量总监吕沙霞表示,就质量管控的角度来说,二维码可以让企业全方位把控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比如在生产胶囊时,企业可以通过二维码获悉生产的胶囊原材料来自哪里,检验是否合格,还有哪一批也使用了这种材料等。“若是某个环节发现异常,企业也能及时快速地介入,节省大量时间。” 一直以来,浙江十分注重二维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在2021年就推出了“浙食链”码,推动全省食品行业的赋码溯源。2022年,得益于“浙食链”码的成功经验,浙江也成为了全球首个二维码迁移计划示范区。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院长陆立权在通气会上介绍,浙江已超额完成联合声明中2025年的既定目标:目前,已推动省内近1.7万家商超实现二维码结算,并成功将应用拓展至食品以外领域;同时已累计归集流通、消费扫码用码5.5亿次。 不过,从诞生之初到如今的广泛应用,条形码花了整整50年时间,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提出不过4年,就记者观察来看,目前除了数字化基础较好的浙江,全国乃至全球在商品二维码的应用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件事,还是要在全国、全球范围内都做起来的时候,发挥出其应有的意义。”省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处长潘欣表示,若只有浙江的企业应用这个技术,当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就会陷入到两套管理体系并行的痛苦中,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所以目前,浙江不怕跟不上全球的脚步,却怕走得太快,发挥不出二维码的真正价值。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浙江来说是个机遇。潘欣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商品二维码的换发应用,业界会慢慢认识到商品二维码的重要意义,有了足够的市场需求,未来“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就会推行得越来越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