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以来,杭州的农贸市场经历了数轮提升改造,从“农改超”到“星级农贸市场”再到“智慧农贸市场”,完成了“脱胎换骨式升级”。 近年来,杭州的农贸市场越来越难被“定义”。 不再只叫“农贸市场”,从“西湖·东山集”到“文二菜市”“蒋村柿集”,农贸市场被“爆改”后,都有了更“时髦”的名字;不再只是卖菜的地方,还开出了咖啡馆、酒馆、书店,成为“新商业空间”。 杭州这些“不被定义的农贸市场”,在吸引年轻人光顾的同时,也在吸引年轻人“进场”创业。 在古荡菜市,“90后老板”的占比就非常高。 90后辞去酒店管理工作 成为“菜二代” 1991年的陈秋霞辞去酒店管理工作,来到古荡菜市成为“菜二代”,接手了妈妈的猪肉摊。 对这位年轻人来说,“这是在逃离紧张的工作环境,菜场成了心中的乌托邦”。 “一斤五花肉?”陈秋霞手起刀落,白净纤细的手握着一把剁肉刀,三两下就切好了肉,装进了袋子里,动作一气呵成。 大学毕业后,陈秋霞进入了一家酒店工作,接手猪肉摊前,她已经在酒店做到了“管理层”。一年前,妈妈的手受伤了,陈秋霞干脆辞掉了工作,当上了猪肉摊的老板。 刚接手猪肉摊时,摆在她面前的挑战不小:每天都要起早贪黑,“身上都是肉腥味”。 
“菜二代”陈秋霞 不过,陈秋霞很快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很踏实,很安心”。 古荡菜市里还有一位年轻的猪肉摊主,叫许丽,是辞掉做了10年的幼教工作来的。 “猪肉摊原来是我爸妈经营的。现在,他们的年纪都大了,所以就接手了。”许丽觉得,摊子的收入还不错,总要有人接手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生活越过越好”。 前一天还在写字楼里码字 第二天就到菜市场卖牛肉 前一天,成琛还待在写字楼里码字,第二天,他就出现在古荡菜市卖起牛肉了。 从大厂“毕业”的90后成琛,现在是一位牛肉代理商。 “跟古荡菜市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市场非常支持年轻人创业,而且力度非常大,直接减免了我三个月的房租。”对于刚步入创业之路的成琛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老板,来3斤牛肉。” 成琛挽起袖子,一刀切下,放电子秤上一称,正好3斤,不多也不少。 谁能想到,两年前的成琛,切一个骨头也要花半小时。两年后,他的牛肉店小有名气,积累了不少回头客。不过,两年前“切一个骨头要花半小时”的趣事,还在被老顾客调侃。 “我是学互联网营销的,现在正想着怎么把牛肉推销出去。”今年,成琛计划再开一家分店,“我可以在农贸市场再干10年”。 对他来说,“在古荡菜市创业,是非常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大厂“毕业”的成琛 记者 徐萌 摄 95后“海归”进职场前 想先进菜场 古荡菜市门口有一家“入口咖啡”,卖咖啡,也卖花,人气很不错。 为了招揽年轻人,老板金璐璐还推出了气泡黄酒美式、开心美式等新品种。 来店里喝咖啡的,不只有特意来打卡的年轻人,还有刚买完菜的市民和菜场的经营户。 “上班”的时候,金璐璐喜欢扎着两根高高的马尾辫,穿着英伦风的衬衫和外套,磨豆子、打奶泡、再拉一个爱心拉花,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哼个小曲。 看得出来,她很享受做咖啡的过程。 “国内本科师范院校、英国硕士毕业”,按照计划,她现在可能是一名舞蹈老师。然而,这位95后的杭州姑娘有自己的想法:“在进入职场前,我想先进菜场。” “小时候,我就跟着奶奶在古荡菜市卖菜,现在回来开咖啡店,碰到熟悉的叔叔阿姨,还会叫我‘璐璐’,这种感觉很奇妙。” 古荡菜市也在为创业的年轻人兜底—— 前三个月免租金、帮忙解决“进货难”问题。市场负责人郁红梅甚至表示,“花卖不掉的话,我掏腰包全收了”。 “也就是说,在古荡菜市创业,我没有后顾之忧。”金璐璐说。 “年轻人的加入,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模式,年轻的氛围既能吸引年轻顾客,也能吸引创业的年轻人,我们也会给予很大的支持力度。”古荡菜市负责人郁红梅说,欢迎年轻人把“菜场”当“职场”,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小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