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徐宇宁杭州大宇先森烧饼品牌创始人 试出烤烧饼的一个个变量 我是一名“90后”大学生个体工商户,来自安徽安庆,2020年在杭州下沙和达东东城开了一家烧饼店,起名叫大宇先森。 你们可能没法想象,我的小店原本是楼梯底下的一个小仓库,能用的面积不到10平方米。 最开始,店里只招了一个工人,很多事都要自己做。我每天早上5点出发去菜场买肉,6点回到店里,然后和面、调馅、热炉子、卖饼……早上10点忙到晚上10点。有次,我坐在猪肉店门口直接睡着了,真的非常累。 但辛苦是值得的。大家很喜欢我的烧饼,很多人来加微信,还自发宣传。一位大姐为了买烧饼排队等了1小时40分钟,事后还发了朋友圈:好吃、值了!我非常兴奋,这是最直接的来自客户的认可。 第一个月营业额做到了8万元,第二个月就超过了13万元。两个人忙不过来了,我把表弟喊来帮忙,然后表弟的朋友也过来了,再往后,我小姑、丈母娘都来了。 开店首年,我的小店营业额超过110万元。有人问,这烧饼有这么特别吗?大家先尝尝,吃过就知道。 为了做好烧饼,我学了缙云烧饼、衢州烧饼、金华酥饼、黄山烧饼以及上海的梅干菜扣肉饼。有去店里当学徒的,也有直接交学费的。 上海这家学费最贵,10800元,但学到了重要一点:饼要做薄。一个是出餐快,三四十秒就能烤好,另一个是吃起来更脆。我们小店最多一天卖了700多个烧饼,相当于一分钟卖一个饼,之所以这么快,就是因为饼很薄。 学完之后,我就想把这几种饼的优点整合到一张饼上。我淘了一个二手烤炉,在家里搞试验:面团90克、炉壁温度300摄氏度……这些都是一个个变量试出来的。 我把这些经验变成标准化的方法,这样,大家就能很快学会,做出好吃的烧饼来。 在杭州创业挺幸福的 我从来没有上过班,很早就开始创业。大学毕业时已经攒了30多万元,靠这个做本金在苏州开了家牛排店,全亏了,后来又去学了怎么做烧饼。失败了就重新来过,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和杭州很有缘分,当时我要去一趟深圳,恰巧接到来自下沙的顺风车订单。从苏州来杭州等客人的时候,就在四周转了转。 这是我第一次来杭州,立马喜欢上了这里:有大学城、钱塘江,非常有活力。决定开烧饼店之后,我首先想到了杭州。 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 比如店铺房东。这个烧饼店原先是他租来当仓库的,每月租金1500元。我看位置不错,就跟他商量,把门口位置让给我,里面继续当仓库,每个月我付他3000元。 他尝了尝我的饼,提出不要房租了,直接入伙合作。第二个月,他拿到的钱就超过了1万元。 生意火爆之后,来找我的人很多。隔壁星巴克成了我接待客户的“办公室”。聊天没问题,但没法教大家做烧饼。社区知道了,专门腾出活动场地给我用,为此特别感动。 政府的办事效率也很高。就拿办营业执照来说,上午办、下午拿,速度惊人。以前是最多跑一趟,现在一次都不用跑了,直接在“浙里办”App上提交材料,营业执照直接寄过来。我感觉在杭州创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和达东东城这家小店走红后,我陆续开了7家烧饼店。我把店长带出来,把小店交给店长,自己开始摸索馅料供应链的事情。 我的烧饼很有“杭州特色”:馅料用了地方特色的秋梅倒笃菜。有次去河坊街玩,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循着香味找到了秋梅倒笃菜的店。我买了一罐,加到饼里。一烤出来,那真是几十米远都能闻到香味。 虽然秋梅倒笃菜比较贵,但我毫不犹豫把它加到馅料里。馅料配方有倒笃菜、核桃粉、松仁粉、芝麻、五花肉,不加其他调味剂。别人说配方是秘方,在我这都公开的。 江浙沪以外的门店,只有一种饼是不够的。我于是打造了一个研发中心,研发了5种新品,比如葱油饼、胡椒牛肉小饼、全麦鲜肉等。现在我还在尝试做直播,卖梅干菜扣肉半成品,大家在家热一下就能吃了。 今年要帮200个伙伴开小店 去年,我接受了央视采访,又参加了风云浙商大会。没想到流量那么大,网上铺天盖地都是评论,那几天我没睡着觉。 很多人想加盟,微信里加我的人有6000多个,但我没有一下子全部答应。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供应链服务不了那么多人。 我走得比较稳,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去年8月,我开始自己搞工厂。开厂和开店完全是两码事,我走了些弯路,投资严重超预算。原计划投入七八十万元,现在已经投进去150万元左右,经济又变紧张了。但是没关系,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有人劝我,还不如简简单单开个店,日子也挺滋润的,不用折腾。大学生创业的不同点可能就在这里,我认为现在做的事情更有价值。 萧山有一位钟大姐,用贷款买了个商铺,最开始开奶茶店,生意不好,又换成做手抓饼,也不太理想。2021年6月,她尝了我的烧饼后决定跟我学做烧饼,一直到现在。 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去年,她的贷款已经全部还清,我开始搞工厂后,钟大姐还问我资金紧不紧张,需要的话可以先借我。 我很享受这种过程——我帮助他们低成本地开一家小店,他们能靠这家小店拥有不错的收入,比上班更自由。我还跟他们成了朋友,这是最有成就感的。 跟我学烧饼的人,年纪最小的不到20岁,最大的75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签约了92家小店,其中36家使用“大宇先森”品牌。 我们不算加盟,大家用不用我们的品牌也无所谓。合作就是我教他们做烧饼,帮他们的小店选址、设计门头,给他们当供应链,或者帮他们把现成的烧饼店进行整改升级。大家可以自己选,重要的不是模式,而是把店开好。 今年我要帮200个伙伴低成本开店或升级店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服务好他们,让小店都稳定下来。至于我自己赚不赚钱,我认为,把他们服务好了,赚钱是水到渠成的。 微观 小店故事藏着共同富裕的密码 一家烧饼店能做成什么样?“90后”青年徐宇宁用一根擀面杖,不断刷新答案:创下年销百万的业绩、登上央视、全网爆红…… 在“躺平”“内卷”之声泛起的当下,他钻进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在小生意里闯出了大事业,成为个人奋斗的鲜活样本。更可贵的是,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徐宇宁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带动近百人低成本创业。 从开烧饼店到做供应链、开工厂,从自己创业到帮助他人创业,这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创富故事,更是一个小微经济进化的生动样本、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微观注脚。 个体工商户,一头连着人间烟火,一头连着百姓生计。3月31日,杭州个体工商户总量突破100万,平均每12人就有1个“老板”。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推动着杭州向“民营经济大市强市”阔步前行。 正是无数徐宇宁这样的个体工商户,让杭州这座城市既有世界级科技企业的星辰大海,也有街头小店的市井微光。而共同富裕的密码,就藏在这些普通人的无限可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