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龙井到莫干黄芽 从手工茶坊到智能工厂 传统与创新共舞 开启协作发展新篇 当千年茶韵碰撞区域合作发展浪潮,一场撬动杭州都市圈茶产业格局的交流会在杭州拉开帷幕。5月22日,以“茶韵杭州·圈联未来”为主题的杭州都市圈新茶饮融合发展暨合作签约交流会在青藤茶馆举行。 这场依托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行业盛会,汇聚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宣城等都市圈城市的茶企代表、政府部门及行业专家,以“破局”与“破圈”为主线,奏响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的进行曲。 传统茶企守正出奇 破解传承与创新双重命题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挑战下,传统茶企如何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拥抱创新?交流会上,来自都市圈的茶企代表用实践给出答案。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光明茶场主理人黄莉以“传统工艺+现代转化”为破局密钥:“我们坚持手工炒茶技艺,同时开发出黄茶鲜奶茶、茶酒、黄茶冰淇淋等20余款衍生品,让千年黄茶从茶园走向年轻人的消费场景。”安徽东江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慧玲则通过“科技赋能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在保留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带动周边茶园亩产提升,走出一条“传统技艺现代化、农业生产生态化”的特色路径。 青藤茶馆作为杭州都市圈内知名的茶文化地标,一直以来都是传统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如今,青藤茶馆不仅坚守着传统茶艺的精髓,更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让古老的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杭州茶文化地标,青藤茶馆经理丰丽萍提出“深根发枝”理论:“坚守‘茶之本、客之情、茶之人’的核心不变,同时以宋韵点茶体验、茶空间读书会等创新形式,让90后客群占比显著提升。”这种“传统内核+创新表达”的模式,成为都市圈茶企破局消费代际更迭的典型样本。 区域融合破圈发展 构建茶产业协同生态 面对新茶饮市场同质化竞争困境,杭州都市圈以“区域协同”为破圈密码,打造长三角茶产业发展新范本。 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富桥在交流会上分享了研究院在茶食茶饮创新领域的成果,强调了区域合作在推动新茶饮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山山不夜、陆羽不绝的创始人则先后就企业品牌故事和自身经历表达“合作是破局的关键”。面对挑战,新茶饮企业需要通过创新与合作来破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茶饮企业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合作是区域融合发展的关键。通过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其他企业合作,新茶饮企业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政府搭台推动下,本次活动促成4个合作项目签约,涵盖“技术研发+产销联动+品牌共建”全链条。其中,研究院与山山不夜、陆羽不绝等企业共建开放式研发平台,推动茶科技成果转化;杭州市茶楼业协会与德清茶场、安徽东江茂农业达成“茶旅融合”跨城合作,标志着都市圈茶产业从“地理相邻”迈向“发展相融”。 杭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马佩龙提出“产供销一体化”破局路径:“通过茶企与茶园直采合作保障原料品质,借力电商平台拓展线上渠道,联合物流企业优化配送网络,形成‘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管控。” 科技文化双轮驱动 绘就产业升级新图景 活动当日的“新茶饮主题考察之行”成为产业升级的微缩样本。在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嘉宾见证茶产业链延长的多样可能性;在十八棵御茶园,千年龙井文化与现代茶园管理系统形成时空对话。本次活动搭建的“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联动”机制,正推动产业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演进。正如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言:“当科技为茶产业插上翅膀,当文化成为品牌内核,杭州都市圈正以茶为媒,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走出一条‘传统焕新、区域协同、消费引领’的特色之路。” 从西湖龙井到莫干黄芽,从手工茶坊到智能工厂,杭州都市圈正以破局之势重构茶产业版图,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文化基因,让每一杯茶饮都蕴含创新力量。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不仅为茶产业注入新动能,更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蓝图上,勾勒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