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外地朋友问起杭州有哪些“土特产”,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西湖龙井茶、千岛湖鱼还是临安山核桃?你会不会觉得虽然平日里对家乡的风物还是挺熟悉的,但真要推荐起来,却并不是一件易事? 前不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这次上榜的杭州产名优“土特产”有9个:余杭甲鱼、富阳鲜竹笋、钱塘白对虾、临安高山蔬菜、临安天目小香薯、建德西红花、建德油茶、新合索面和阳山畈蜜桃——有一些“土特产”你或许没有听说过,是不是也拓宽了你对杭州的认知? 2023年6月16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浙江省首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不到两年时间里,一共公布了四批,其中杭州共有40个名优“土特产”上榜。如果把这些榜单上的美食(个别“土特产”如富阳元书纸不是食品)全都品尝一遍,不仅能让外地人对杭州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本地人来说,也是一个通过味蕾感知家乡的好方式。 小时候每当爸爸妈妈去外地出差或旅游回来,总会给我们带来当地好吃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有北京的果脯、内蒙古的奶片、上海的大白兔奶糖、金华的火腿和酥饼……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但已经通过家人带回来的“土特产”记住了那里。如今现代物流业空前发达,“土特产”已经不需要通过“人肉”来搬运了,点一下手机屏幕,各地的美食都可以买到。“土特产”不再需要跟旅行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地理归属性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但正因如此,对“土特产”的宣介,对名优“土特产”的扶持,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才显得更为重要。有了电商,“土特产”可以更广泛地走出家乡,销路跟过去相比达到几何级的增长。当距离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拼的就是产品的形象。现在我们常说“总部经济”,其实这个概念同样可以用在农业领域——一种农产品之所以叫“土特产”,就是因为“土”和“特”,因为它具有相对的不可替代性。将“土特产”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原产地带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链,就变成了永远都搬不走的农产品“总部基地”。比如眼下枇杷就要上市了,我们一说到枇杷就会想到塘栖,对于塘栖来说,把枇杷种植这个品牌打好,它就是一个永远也带不走的当地产业。 这次省农业农村厅在公示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的同时,还首次公示了浙江省“土特产”新品榜。抹茶、可生食鸡蛋、鹅肝、白玉蜗牛、鲟鱼鱼子酱等10个产品成为浙江省首批“土特产”新品,并公布了相关重点企业的名称。这个新动向告诉我们,“土特产”并非一定是从小吃到大的老面孔,也可以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拓展。“土特产”的形成离不开独特的自然环境,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是“土特产”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后天的努力。百品榜、新品榜的评选,就是一个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过程,是在帮助优质农产品打造品牌,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里还有这样的好东西,而且这些好东西产自我们这里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所以以后再有外地朋友让我们推荐杭州“土特产”,这些榜单就是很好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