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其简约流畅的造型和科技感,成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标配”。从特斯拉Model S的惊艳亮相,到国产新势力车型的全面普及,这一设计俨然成为车企彰显技术实力的“名片”。 然而,随着普及率攀升,其引发的安全隐患也浮出水面。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要求》),拟对隐藏式把手的结构强度、应急功能等设立硬性门槛。这一动向不仅折射出行业对安全底线的重新审视,也为“创新至上”的设计浪潮敲响警钟。 谁为隐藏设计买单? 降低风阻次之,颜值经济当先 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史,堪称功能与美学博弈的缩影。 20世纪50年代,奔驰300SL首次将隐藏式门把手融入鸥翼门设计,以降低风阻、强化跑车性能。这一先锋尝试因成本高昂,长期局限于小众市场。 直至2012年,特斯拉Model S以电动弹出式把手搭配智能感应系统,让隐藏设计从“性能工具”蜕变为“科技仪式”——用户靠近时把手自动弹出,离车后悄然收拢,与车身浑然一体。 2024年,国内上市的新能源车型中,超80%搭载隐藏式门把手,成本下探至百元级。根据外形设计,目前市场上的隐藏式门把手可以分为全隐藏式和半隐藏式两种,其工作原理均类似传统门把手。其中,全隐藏式门把手可以完全嵌入车身,需通过用户触碰或者其他方式弹出或展开后,才能拉动开启车门;半隐藏式指门把手部分外露,可以直接握住并拉动开启车门。 隐藏式门把手最常被车企强调的价值,是降低整车风阻系数,从而提升续航。 听起来很合理,但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曾向外界坦言,隐藏式门把手所谓的“降低风阻”优势被夸大。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系数的改善幅度只有0.001到0.003Cd,对应续航提升约1至3公里,在日常道路中行驶几乎感受不出差别。 该设计之所以被市场接受,主要还是对车辆颜值的提升。“隐藏式门把手能让车身线条看上去更流畅,更具有时尚感和高级感。”一位特斯拉车主坦言。 用户会遭遇哪些现实困境? 故障率高 应急能力差 大范围普及背后,问题接踵而至。生活中常见的打车场景就颇具有代表性。 陈女士就时不时会经历这样的窘境:站在新能源网约车车门旁,却找不到门把手在哪里……车门表面光滑平整,没有传统门把手的凸起,摸索半天也不得开门之法,只得在后方一声声催促的喇叭声中求助司机。花费一番功夫后坐入车内,面对内侧车门上诸多陌生的设计,又难以确认哪个是“开门”、哪个是“开窗”。从业五年的网约车司机张师傅透露,他每天都会遇到乘客陷入“寻把焦虑”的情况,为了减少沟通成本,他在门把手附近贴上了操作提示。 此外,极端天气也对隐藏式门把手提出了挑战。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当车辆在户外停放一夜后,隐藏式门把手很容易被低温冻结,无法正常弹出。车主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早上着急出门,却发现车门打不开,只能用热水浇或者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撬动,不仅耽误时间,还可能对车辆造成损坏,给车主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困扰。 最致命的隐患藏在事故瞬间。在近年来的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多次被曝出无法正常开启的问题。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碰撞后起火。车内三名乘客被困,车门锁死无法打开,施救人员难以进入,最终三人不幸遇难。据悉,该车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去年4月26日,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 Plus在高速追尾后起火。事故导致车辆电路中断,隐藏式门把手的电子控制系统失效,无法正常弹出,车内三人因无法及时疏散而遇难。救援人员只能破窗并拉动机械车门内把手实施营救,但为时已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试显示,在碰撞断电场景下,传统把手开启成功率达100%,而部分电动隐藏式把手失效概率高达37%。 近年来,因门把手安全问题召回的案例也不在少数。2023年,丰田bZ3因隐藏式门把手存在设计缺陷、在极端情况下后门无法正常开关,召回超1.2万辆;大众ID.4 这几年陆续在美国和加拿大因为门把手防水性能不符合规范,累计召回数十万辆车。 《要求》要求了什么? 设置安全规范底线 遏止创新野蛮生长 针对上述问题,《要求》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装要求、标志要求、防夹要求、强度要求以及动态试验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全面提升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 从救援逃生角度出发,此次标准修订意见着重强化了汽车车门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中的安全逻辑。意见要求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确保在断电、碰撞等极端事故中,车门系统仍能够开启,为车内人员逃生和外部救援开辟通道。同时,对于翻滚、坠落等事故场景,也提出了相应的安全要求,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导致乘员跌落风险增加。 在操作便利性和标识规范方面,意见明确要求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的可见性,降低乘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对于门把手的结构强度,也作出了严格规定,以防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进一步保障车门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正常开启。 事实上,在工信部出手整顿之前,已经有部分车企开始重新审视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今年两会期间承认目前的门把手设计存在不少问题,并透露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更适用于极端情况的门把手,如低温冰冻、电路故障等场景,重点提升可靠性。吉利汽车近期则公布了一项隐藏式车门把手紧急解锁专利,通过机械传动+双电路备份+低温自加热技术,让车门把手在碰撞、断电、极寒等极端情况下仍可手动解锁。大众的ID.系列通过发光标识与触觉凸点提升盲操效率,优化了隐藏式门把手的操作体验。 工信部的标准修订与车企的主动调整,标志着行业开始重新划定安全红线,从盲目追求设计创新,回归到对产品安全性和实用性的重视,这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次重要觉醒。业内人士表示,通过设立标准,行业隐藏式门把手的操作方式和应急开启将更加统一,在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的同时,也令这项设计本身更加规范和安全。 安全岂容让位? 警惕极简风潮下的人本防线失守 回顾百年汽车工业史,每一次技术跃进都伴随安全标准的迭代。从三点式安全带到ABS防抱死系统,真正经久不衰的创新,必然以安全保障为基石。而当下,在行业同质化竞争的裹挟下,汽车设计正陷入一场舍本逐末的创新内卷。 在“极简主义”风潮下,除了隐藏式门把手,目前业内还充斥着“中控触屏过度集成”的问题。为标榜智能化,部分车企热衷于座舱“去物理化”,越来越多核心功能被塞进中控触屏的二级菜单,带来了操作不便和安全隐患。例如,特斯拉Model 3曾以“无按键极简座舱”引发效仿热潮,空调调节、后视镜调整等基础功能均须通过触屏完成。 针对这种现象,不久前欧盟发布了一项新车强制安装实体按键的新规。欧洲新车安全测试机构(E-NCAP)宣布将从2026年1月起,强制所有送检的新车都必须配有指定实体按键,包括操作方向灯、紧急信号灯、车笛喇叭、前挡风玻璃雨刷以及在欧盟地区已强制标配的紧急求助功能等核心功能。 当新势力们沉迷于“极简设计”的视觉狂欢时,国内外近期出台的这些新政犹如一剂清醒剂,揭示了智能时代的技术发展规律——任何技术进步都必须在人机共生的安全边界内演进。一些看似炫酷的设计元素,如果忽视了实用性和安全性,最终只会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百年汽车文明史反复验证着一个真理:所有伟大的创新,终将在安全基石上开花结果。当行业走出“为不同而不同”的迷思,那些“消失的门把手”终将以更智慧的形态回归安全本质,这或许才是对“科技以人为本”最深刻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