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能力,也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有留学计划的家庭,更倾向于先借游学的机会把孩子送到国外,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前体验留学生活,暑期游学方兴未艾。但与此同时,由于利益的驱使,监管的缺失等等原因,各种名不副实,游而不学的现象也层出不穷。(6月15日《京华时报》)
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国内各大旅社行又开始纷纷推出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的海外游学之旅,很多有条件、有能力的家庭,也开始跃跃欲试,在不同旅行社推出的不同游学产品之间货比三家。但是对于海外游学的效果,公众的看法却大相径庭:有人觉得很有必要;有人却对此嗤之以鼻。
而从往年已经参与过海外游学的学生和家长的反应来看,似乎也印证了公众对待海外游学观点上的不一,有些孩子和家长觉得通过游学确实大有所获,既锻炼了胆量和意志,还开阔了国际视野,但也有一些孩子,回来以后抱怨连连,什么都没有学到不说,还吃不好,睡不好,简直就是“遭洋罪”。
这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异常火爆的海外游学背后的隐忧,以及当下海外游学市场所存在的种种乱象。客观上我们得承认,中国不但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传统,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暑假时间把孩子送到国外去长一下见识,开阔一下视野,终究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本来就是抱着游学的目的而花费了不菲的真金白银,最终却 “游而不学”“只游不学”,甚至导致孩子吃不好,睡不好,那么也就失去了游学的意义。毕竟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去国外旅游,那么完全可以帮他报一个价格更低的旅游团。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现在很多旅社行和教育机构推出的所谓国外游学,其实都严重掺水,不过是打着游学的旗号,提高旅游的价格而已。比如说孩子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去国外大学转上一圈,这就算是感受世界名校熏陶了;再临时花钱雇几个暑假留守学校的大学生和孩子聊几句,这就是和名校大学生密切交流了。而游学广告中所谓的入住当地家庭,体验当地民风民俗,等孩子到了才发现,其实他们入住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专门接待游客的,主人只把他们当客人看,而不会把他们当朋友看,更谈不上深入的交流了。
海外游学市场如此混乱无序,鱼龙混杂,和利益驱使,信息不对称等有关,同时也和政府监管不力有关。游学市场监管方面,旅游部门可以监管旅行社,但不能监管教育培训部门,教育部门可以监管学校,但又不能监管旅行社。这样就容易形成监管漏洞,造成游学市场监管难的情况。所以,要想解决问题,让海外游学名副其实,维护家长和学生的利益,既需要组织者自觉自律,维护市场的良性和健康发展,同时更需要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力度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