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电信诈骗只能骗老年人?错了! 新华社近日揭露了一起大案,不到两年时间,一个上千人的诈骗团伙使全国500名受害者的1.2亿元迅速“蒸发”,受害者中,不少都是年轻人。 不断变换手段的“杀猪盘”,正在为我们敲响反诈警钟。今天,城报就为大家来梳理总结电信诈骗避坑指南。 案例: 一人分饰多角虚假“炒币”榨干投资人 2019年5月,上海市民方杰(化名)收到一条微信好友申请。通过验证之后,对方将他拉入了一个投资群。 群里一名讲师正侃侃而谈。按照讲师推荐的股票,方杰小试牛刀,很快小赚了一笔。 一个月后,正在直播的聊天室突然跳出一个交易页面。讲师带着几分不情愿,神秘地讲起了“神话币”,并称自己已挣了不少。 很快,方杰便根据对方提供的网站下载了交易App,并注册了账户。第一次充值,只投了698元。第二天交易App显示,获利100多元。 5天后,方杰孤注一掷,再次投入资金近15万元。看着“神话币”噌噌上涨,方杰心中暗喜,然而两个月后,却发现App不能再登录,客服也联系不上,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被骗。 四川省达州市公安机关经过缜密侦查,发现这些案件背后是一个以夏某、孙某光为首的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集团。 该集团先后在境外多地设立诈骗窝点,以投资比特币、“神话币”等方式诈骗境内中国公民,涉案流水资金高达4亿余元,涉案团伙成员近千人。 多达上千名的“业务员”,在负责拉“客户”进入群后,便一人分饰多角,进行层层引诱和诈骗。群内人员规模一般100至200人,但真实客户只有20至50人,其余全是“业务员”。 消费擦亮眼 防范杀猪盘,牢记一四六 “一个反思” 静下心来想一想,馅饼怎会掉身上 “四个不” 不轻信 不泄密 不汇款 不刷单 “六个一律” 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 所有短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