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警示
消费警示
花20万元买盲盒亏了15万 警惕盲盒消费堕入网络赌博深渊
 
2021-10-18 08:45:39   杭州网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铭)“盲盒并非特定的某类商品,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抽奖概念,已渗透至各行各业。”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消费者协会研判日常受理的200多件盲盒投诉,对盲盒消费的抽奖化演化趋势进行了调查,提醒消费者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成瘾,落入商家的圈套。记者通过对典型投诉案例调查发现,盲盒通过抽奖路径,呈现出向网络赌博方向演化的趋势,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4双耐克鞋全是假货

所谓盲盒,最初诞生于日本,是在一个小的纸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买到了什么。不确定性的刺激,集齐全套的欲望,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成都市高新区消协指出,盲盒消费者目前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

2021年9月,浙江杭州消费者徐先生向成都市高新区消协投诉,反映在四川某网络科技公司的开心盲盒APP内参与盲盒抽奖,599元一次,抽中5次,中了4双耐克运动鞋和一台游戏专用散热器,结果运动鞋全部被鉴定为假货,散热器与抽述样式不符,且无控制按钮,无显示屏。

“盲盒主要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射幸心理,大多数参与者都存在以小搏大的想法。”徐先生自称盲盒玩家,最先从抖音上看到开心盲盒APP,由网红代言,其运作模式就是抓住消费者的射幸心理,用优惠、返现等方式引诱新用户抽奖。自己刚开始花三四十元抽小盒子,基本上都能抽中东西。

599元参与抽奖,抽了5个就中了4双耐克远动鞋和一台散热器。“每双鞋的市场价格大概1000元至2000元,加起来应该是4800多元,如果都是正品的话,玩这个东西就没有亏。”徐先生很高兴,赶紧催促对方发货。

3天后货到了杭州,当看到不是从上海或广州发货,而是来自一个盛行假货的地方,徐先生心里就产生了疑虑,拆箱时专门做了拆箱视频,也就是边拆快递边做视频记录,然后分别在3个网络鉴定平台进行了付费查验,结论都是“鉴别为假”。

对方公司一直不给处理结果,徐先生向12315投诉,要求“退一赔三”。对方公司不同意,提出重新发货,发正品鞋。结果货还是没发出,对方主动提出赔偿4000元,把鞋退了,了结此事。

抽苹果手机亏损15万

“现在网上盲盒软件太多太多,一抓一大片。” 徐先生说,“我的射幸心理比较严重,没事就买盲盒玩,花几十元钱抽一双鞋,抽一部手机啥的,如果中了不就发了吗?抽的东西不是自己生活必需。手机里有好几个玩友群,基本就是这种心理,实际上就是赌。我专门去咨询过公安部门,这种盲盒抽奖属于射幸性质,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这次维权成功之后就不再碰了”。

徐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手机下载了四五个盲盒软件或小程序,下载就有优惠,新玩家中奖概率比较大,商家一般都要公示抽奖商品和抽中概率,玩家对中奖概率的真实性大都持怀疑态度,但还是要参与,“因为喜欢玩这个东西”。新玩法层出不穷,比如抽中不想要,可以按80%回收,回收后再往里充钱,再继续抽。还有平台抽碎片,有耐克碎片、苹果碎片、小米碎片、华为碎片等,碎片可以换商品,可以赌也可以出售,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甘肃兰州消费者张先生就是因为抽的碎片始终无法成功合成商品,感觉自己亏太多了才向12315投诉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下载的福玩APP,7月份开始玩的时候,按照中奖概率,“30元抽100次,也就是大概花3000元可以中一部苹果手机。那一两天抽得比较多,商家很快就改机制,加了一个玩友群,说里面有个碎片比较好玩,可以把抽出来的东西换成福币,福币又可以买成碎片,碎片可以合成商品”。

“兑换碎片的时候花费特别多,就像赌博一样。”张先生说,“一个月左右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只抽中或兑换了10部苹果手机,总价约5万元,碎片一直无法成功合成商品,亏了15万元左右。”

“接到投诉后,我们分别联系消费者张先生和公司负责人,经过工作人员多次调解,商家拒绝退款,表示合成界面已告知合成成功率,合成失败无法作为退款理由,已建议张先生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成都市高新区消协秘书长张诗琛告诉记者。

张先生说:“现在福玩APP好像下架了,在苹果系统搜不到了,400客服电话一直打不通。”

记者发现,张先生投诉的企业尔文(成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被全国各地不少消费者投诉。成都市高新区消协2021年第三季度消费投诉公示显示,该公司三季度共有投诉28件,调解成功率仅53.57%,位列上榜企业第14位。山东枣庄消费者郭先生投诉称该公司“通过抖音和微信群虚假宣传,中奖几率不够真实透明,大量的托,充值26000元左右,到手的东西最多值3000元”。

10月13日,记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查询到,该公司因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已被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理性面对盲盒消费

张诗琛告诉记者,成都市高新区消协近期陆续收到很多消费者反映购买抽取盲盒导致权益受损的投诉,经过调查了解,盲盒并非特定的某类商品,而是已经演变成一种抽奖概念,已渗透至各行各业,有生活用品类、数码产品类、食品类等。消费者通过这些公司的微信公众号、直播、互联网平台店铺等渠道购买盲盒后,出现了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真假混卖、售后服务差、不发货不退款、实物价值不符、过度营销、虚假宣传、抽奖概率不清晰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各渠道或平台商家通过推送相关盲盒广告弹窗信息、直播营销、明星效应、网红推荐等过度宣传,借助盲盒包装的特殊性和隐藏性,利用消费者和经营者、生产者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攀比心理,夸大商品价值,从而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甚至其他非理性消费行为,对于心理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需更加重视。

“商品质量问题也比较严重。”张诗琛说,消费者购买盲盒后,由于盲盒内商品品质的不确定性,导致收到盲盒内的商品后发现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存在“三无”产品、二次销售品、淘汰品、假冒伪劣商品等情况。

据介绍,投诉分析发现很多消费者购买盲盒的商品价值不符要求退换货时,商家拖延处理或不处理,甚至部分消费者花费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资金购买盲盒,商家跑路导致消费者的资金有去无回等。

“切记赌徒式消费。”成都市高新区消协提醒消费者,“盲盒”消费切记勿因小失大和消费“上瘾”。在某些渠道和平台中会见到以较小金额获得抽取较高价值商品资格的广告宣传,要警惕明显低于或高于市场价格的商品或服务,不要相信商家“白捡便宜”之类的宣传,谨防商家用更多的类似宣传方式获取消费者更多的资金投入。

要理性消费,切勿盲目跟风。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充分认识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实质,需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合理规避其带来的潜在消费风险,盲盒抽奖的概率性决定了盲盒中产品价值的高低,不能抱着侥幸心理购买盲盒,切勿过度沉迷、跟风与攀比,根据自身消费需求、兴趣爱好等结合实际经济情况理性消费。

多看多问留心眼。一是查看其营业执照、许可证是否齐全,是否异地经营;二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网或者信用中国查询企业信用信息;三是尽量选择正规信誉高口碑好的实体店或者网站进行购买,注意商品有无检验合格证书、有无中文标签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并注意索要发票和留存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

依法维权别冲动。当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可通过投诉、仲裁、诉讼等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千万别采取暴力维权,公共场所拉横幅等违反社会治安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导致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刘铭    编辑:陈俊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More>>  
·“四个一百”助力广西老年消费教育活动持...
·懂得家居美化、擅长整理收纳…… 多重技...
·你已经多久没有接到 人类打来的推销电话...
·第三届知味中国美食博览会昨圆满收官
·“版博会”杭州展区吸引观众打卡
·杭州奶茶爱好者不解:不同的奶茶店上新品...
·为什么一道烂菘菜滚豆腐 成为金华人的最...
·全国各地“版权军团”亮相杭州
·明星代言“翻车”频发,为何鲜见被罚?
·国家统计局:9月CPI同比上涨0.7%...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调研报告:海鲜大排档成...
·六成消费者不知如何选燕窝“天猫甄检”让...
·智能家居受关注 提升消费体验是关键
·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从动力电池开始
·标准化鉴定评估 揭开二手车神秘面纱
·“攒糖付尾款”解气但不值得提倡
·0脂0糖低卡零食来袭,你想吃的网红零食...
·疫情持续引发海外零售市场变局 中国品牌...
·老年人成线上买菜主力,盒马邻里:将针对...
·物美、苏宁、永辉、华联、家乐福5家“投...
·北京石景山:237家餐饮单位入住食品安...
·六大银行手机App适老化改造成效几何 ...
·用技术为老年人织就反诈护盾
·天凉好个秋 去西湖西溪“吃茶”喽
·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三墩所黄嘉琳:身兼...
·变异人迎面扑来,爬虫脚底出现,耳畔响起...
·要求真实、准确、合法!教育部整治高等学...
·将茶叶幻化成舌尖上的美味 首届杭州西湖...
·车展促销、直播卖车 金九银十的杭州车市...
·花钱躲避审核 “防沉迷”如何防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