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讯
消费资讯
存款变保单又添新马甲:高息零存整取储蓄实为分红
 
2016-03-02 15:54:45   杭州网
    近一年时间,在存款利率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下行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正在借助银保渠道抢占理财市场。虽然保监会多次在官网或多个渠道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引导,并要求部分理财业务及代销业务进行“录音”。但是,“存款变保单”的理财纠纷却屡禁不止。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部分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也遭遇到“销售误导”的情况。

    “存款变保险”屡禁不止

    一边是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一边则是一大批保险产品在银行渠道被抢购,除了近期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诱人外,银行理财经理的“销售误导”也是“功不可没”。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就遇到了银行理财经理推销“存款”产品。

     本报记者在上述银行购买猴年纪念邮票时被大堂经理领到了理财室,一位理财经理表示:“您购买的邮票升值空间不大,去年的羊年纪念版原来售价888元,目前也没有升值到1000元。您不妨考虑另外一种'存款',这款'定存'到期收益比银行定期要高不少,每年缴存一定金额,存够一定年数,还可得到一个满期奖励。”

    当本报记者表示不想存很长时间,最多考虑三年时,这位理财经理则说:“存满三年也可以取出,只是没有满期奖励了。”随后拿出计算器演示到期收益,并询问本报记者的年龄。这位理财经理解释说:“根据投资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到期收益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差异不大。”

    本报记者佯装有些心动要求了解存款细节,这是该银行工作人员拿出一份合同,上面竟然写着“****保险(分红型)”,此时本报记者确认遭遇了类似存款变保单的“销售陷阱”。

    在另一家国有大行,《证券日报》记者也遇到了大堂经理推销“高息定存”,工作人员介绍的购买方式、金额以及年限与上述保险产品如出一辙。更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与上一家银行相同,该行的工作人员也坚称产品为“存款产品”,类似“零存整取”。

    这样的情形可能很多客户都遇到过,鉴于银行的信誉度高,客户对于存款产品的防备心理较弱,理财经理在推销时,急于完成任务,只讲高额利润,对风险避而不谈。更有甚者,把“保险”介绍成“存款”,把“高风险”介绍为“无风险”。尤其是不少中老年客户,经过前期客户经理的“洗脑”,虽然签订合同时知道购买的是保险产品,仍然可能被“高息”忽悠,同意在保单上签字。

    保监会紧急提醒

    由于近期银行的销售误导有些死灰复燃,保监会2月17日在官网上发布风险提醒,称个别银行、保险渠道产品销售人员在介绍理财型产品时,刻意回避产品风险,模糊产品性质,夸大产品收益,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了不便甚至是损失,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损害了保险机构的声誉。为此,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金融消费者在办理相关业务是要注意防范风险。

    其实,存款变保单屡屡发生的根源还是利益驱动。《证券日报》此前曾独家报道,按照银行年报数据测算发现,银行代销保险的费率是理财产品销售费率的78倍,是代销基金费率的8.07倍,是代销信托费率的1.89倍。

    某银行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介绍说:“我们一般都有一定的销售任务,虽然完不成不处罚,但是由于绩效工资占工资的一大部分,大家都比较热衷推销保险。”
 
    消费者遇纠纷投诉难

    针对近年来银行理财和代销产品销售违规行为多发的情况,多地银监局陆续发布规定,要求银行网点对高风险理财产品和其他所有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实施录音录像同步监控。然而,这样的规定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不少投资者在声称银行员工在推介过程中做出了种种承诺,被误导时,并不能拿出相关证据。这是由于银行的录音录像往往在正式签订合同时才开始,一般也都是对产品类型的简单说明,投资者只需回答“知道”、“明白”等。而在推销产品时的迷惑以及误导介绍则使投资者取证困难,有苦说不出。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要提高警惕,向销售人员详细了解欲购买产品的性质,分清楚该产品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同时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注意风险提示语和保险金额、保障责任、责任免除等,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消费者在银行误购了保险,也可以在“犹豫期”内退保。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证券日报    编辑:赖正河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More>>  
·为网络黑灰产业“服务” 这个接码平台被...
·竞拍APP拍字画赚快钱?有人1天损失2...
·网购处方无须处方?无处方者可通过“在线...
·餐馆纸巾必点不可退?浙江一商户因此被罚...
·明年起国内航班停止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
·房地产网上营销热:有房企近半成交在线上...
·从零食手办到机票宠物 盲盒风愈刮愈烈问...
·卫生纸迎“涨价潮” 上市纸企一季度利润...
·从一车难求到“低调离场”,公共自行车怎...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市场漫步)
·集成灶安装不当消费者被炸伤 积极维权获...
·护航夏季食品安全
·夏日安心美妆 江苏南京专项整治化妆品质...
·湖北开展为期7个月的成品油专项整治
·江西开展专项检查规范食用油、蜂蜜市场秩...
·北京顺义开展电动自行车排查整治行动
·上海市消保委测试30款手持式挂烫机:美...
·江苏兴化开展“安全用妆,美丽有法—— ...
·火出圈的“文创雪糕”值得买吗?
·突围新消费 今夏“水战”再起
·4月银行理财收益迎低点 如何挑选合适的...
·一“熊”难求 跟风炒“熊”90后小心变...
·奶茶店玩起了袋泡茶 茶饮界开始流行喝“...
·童年味道火了怀旧零食 这个六一你会为情...
·新卤味登上家庭餐桌 千亿卤味市场还能怎...
·报名健康管理师培训但还未上课 500元...
·浙江将重点打击7大领域的18种违法行为...
·人民币升值 海淘比“618”还划算
·总量调控下,共享单车如何有机融入城市?...
·疫情之下,消费退费不能随便“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