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亮的外表包裹的是不新鲜的食材,肯定让顾客望而却步
“热意”能开分店,也真是出乎小记的意料
早在四五年前,“热意”就在刚刚修缮一新的青芝坞扎根了。如今在杭州,跟“热意”异曲同工的餐厅实在是太多,“热意”开到现在,还有了分店,那就不能一味说它毫无特色,肯定是有独到之处的,比如杭州最早一批用IPAD点菜的餐厅里面就有它;别的餐厅会主打各类菜系,“热意”却是首家鼓吹走无国界料理的路线,厨房里融汇了10多个国家的菜式,15个厨师,上千种调料……反正各种混搭、噱头十足的各式菜品,总有一款适合你,菜色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这样就可以显得个性卓然不是吗?狡猾狡猾的。
据说餐厅里的很多菜都是老板娘在旅行的时候吃过的,江湖上有这么个传说,就是不管什么食物,只要这位老板娘吃过一遍,就能回到自家厨房把这些美味一一重现出来,也是够牛的。
但小记认为,对于创意菜主打的餐厅,尽管可能融合各种风格,但菜单上的菜品也不可差异太远,既不相似亦不冲突才是上策。天南地北食材、烹饪方式搭配在一起,需要真正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而不是混在一起乱炖一气。而成品菜不必太苛求过于出彩,但至少新鲜度、味道应该有其品质。
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可能有时候“热意”生意真的太好了,从而无暇顾及到菜的质量。小记去过两次后,感觉到“热意”的菜品,创意是够了,但有些菜不仅没有图片上看着漂亮,连口味都非常一般。
在马来西亚,娘惹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食文化,其实就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而“热意”的娘惹菜品确实也比较多,娘惹咖喱肥牛、芝士焗娘惹咖喱蟹、娘惹咖喱沼虾等等,但令人不爽的是,不论是虾还是蟹,虽然咖喱汁味道很香浓,但还是掩盖不了食物本身的不新鲜,肉散甚至有点发霉的感觉,很倒胃口。而娘惹杂菜,虽叫杂菜,但其实只有两种菜色搭配,南瓜加芋头,味道不够浓烈,口味有些单调。
而沃豆腐更是不堪入口,芡粉放太多,汤是没法喝了,豆腐也淡而无味;烤春鸡的肉端上来已经凉了;焗烤芝士肉酱手工年糕里芝士的味道有些奇怪,很黏但奶味却不重,这个必须要趁热吃,不然年糕容易发硬;卤鸭鱼头量是足够多了,但口味偏咸,鸭肉同样不新鲜,肉质干巴巴,很明显就是烧好放冰箱然后拿出来热了一下的感觉;芝士火锅,真的一般到不能更一般了,从火锅到菜品本身,大概连傣味火锅都能秒杀它了;比较有特色的饮品是米汤,装在试管里,插在冰块上,用玫瑰花加以点缀,造型是到位了,但格调却比味道更让人记忆深刻……
甜点还算过得去。特别是自制的提拉米苏,香醇浓沉的口感,将咖啡的苦、蛋与糖的润、甜酒的醇、巧克力的馥郁、乳酪和鲜奶油的稠香以及可可粉的干爽,交糅着一层层演绎,入口香滑,惟一不错的也就是这个了。
所以,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了还可以开出分店,你开个甜品店就好了么。不过相比较早几年在青芝坞时,里三层外三层排队等位的情形,“热意”在城西银泰的分店生意算是LOW爆了,周末目测其他餐厅都要排队,惟独“热意”直接就能找到位子坐下。但即使这样,店里的服务生貌似依旧疲惫不堪,个个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点菜等半小时,要纸巾等半小时,埋单等半小时。菜盘子有时候是直接扔桌上的,摆盘什么的就根本不要再讲究了……
虽然一直秉持不应太过于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食物之上。喜欢自然是好事,但对不喜欢的风格,只要能体会到餐厅的用心之处,还是要留一份尊重,就算自己日后不会再来,至少可以推荐给别人。但对于“热意”,除了甜品,其他真的不能推荐。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材、口味是餐厅立足的根本,光靠噱头来吸引客人,小记我是不敢想象这样餐厅的寿命到底能维持几年,起码臭鱼烂虾吃过一回,很少会有人还想再吃第二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