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游不是“你情我愿”的美好意外!4月13日,央视财经《消费主张》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6号布后街12号的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其签订了一份九寨黄龙四日游合同,价格是440元。合同附件中规定,游客必须进一家土特产店,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90分钟。
记者注意到,除了这家土特产店,再没有约定其他购物点。然而,旅行社工作人员坦言,行程单中第四天的藏族文化特色村寨、德吉美朵风情街和古羌城,其实也是购物点。
440元这个低于成本的报价,再加上游客的车费和食宿,旅行社如何弥补损失?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有的是办法。那么,这种低于成本价的旅行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银器店三只银碗一只手镯共花一万二;高原蚕丝被6998元一床;玛卡181元一斤……原来所谓的低价游,并不是真正的低价,而是用高价购买当地物品来采取提成,这种变相的赚取利益的行为,在业内早已经不是新闻。当然,这种低价游被曝光背后的潜规则,也早已让大众习惯了。但屡试不爽的低价游背后,不仅仅有旅客被低价吸引而导致的“愿者上钩”,更有监督部门的执法缺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