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冰(时评人 媒体从业者)
据报道,鉴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人社部决定在一定时间内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时间,由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改为两至三年至少调整一次,且调整幅度原则上不超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即引起不小争议。赞同者认为这样的调整很务实,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反对者则认为,大多数普通职工的工资依然较低,在经济增速下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标准再放缓调整,更加不利于基层员工的生活。
仅就逻辑而言,上述观点当然都有其道理。但是目前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在过去5年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平均增幅为13.1%。而同期的企业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呢?大体徘徊在1%-2%。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但最低工资标准却连年以两位数的幅度提高,显然极不正常。
而具体到实际的工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今年年初曾提到,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八年,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两三个百分点。
企业挣的钱不断减少但支出和成本却不断增加,这种状况,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论就能知道是不可持续的。人社部延长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周期,其实没什么好争议的。
最低工资制度最早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至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在实施这一制度。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最低工资制度完全没有必要,甚至很多人将这一制度视为看似关心穷人实际却帮倒忙的邪恶制度。但是作为一项平衡劳资双方利益的机制,最低工资制度在这么多国家实施,似乎也不能完全否认其积极意义。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这一制度要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否则,必然会口惠而实不至。
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从近些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与经济发展态势严重脱节。
表面看,各地实施的最低工资标准,与人们的实际工资并不是一回事,且大幅低于实际工资。可是,最低工资标准的逐年提高,却会不断拉高社保缴费标准。目前最低社保缴费基数是上一年平均工资的60%。有的地方,社保最低缴费基数设计得正好与最低工资标准相同,比如深圳;而有的地方,社保最低缴费基数却显著高于最低工资标准,比如北京。但无论怎样设计,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加社保缴费。目前,企业的最大负担其实就是社保压力。经济向好之时,这种压力看似不算什么,可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压力立刻显现。最近不少地方相继调整社保及公积金的缴费标准,其目的就是尽量减轻企业负担,尽力让企业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下尽可能正常运行。
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国家,最低工资制度都是争取公众支持的强有力手段。人的本性也决定了,在涉及收入这类利益上,都是调高易、调低难。但是羊毛却不可能剪起来没完。中国最低工资标准早该延缓乃至暂停调整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国家,最低工资制度都是争取公众支持的强有力手段。人的本性也决定了,在涉及收入这类利益上,都是调高易、调低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