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团购退出历史舞台”的消息再度在网上蔓延。
这个始于2010年春天的行业,在短短的几年内经历了资本宠儿、千团大战、资本寒冬、裁员关注、移动兴起等一系列过山车式发展。一直到如今,它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落寞之词,在平台上的出现频度也降低了不少。
昨天,记者致电多家杭州餐饮企业,均得到一致答案——“有关菜品套餐团购已经放弃,现在保留的大多是到店付、代金券、闪惠等服务。”
有人称“这些不是团购的方式”,因为以往的菜品套餐团购大多需要提前预约,流程是先购买,后消费,而到店付、闪惠、代金券等,很多用户都是先消费,后付款,会灵活很多。
但也有人称两者本质上其实殊途同归。不管如何,商户和消费者都想知道一系列问题:原有的菜品套餐团购真的“失宠”了吗?现在的闪惠、到店付等支付优惠模式,是否能走得长远?
多家杭企放弃菜品套餐类团购 转战支付优惠
多家杭州餐饮企业都印证了有关菜品套餐团购“失宠”这一说法。
新庭记就是其中一个品牌,其负责人李总透露,2013年开始,公司的各个门店就陆续尝试各类菜品团购优惠,但往往是尝试了一两次就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并不复杂,这和大多数人口中“团购的弊端”有关——前来消费的团购客户并不是品牌的忠实客户;团购订单一多,接待就会跟不上,既冲击对老客户的服务质量,也让服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提高;菜品套餐团购往往要给出较低的折扣,公司无法盈利;一些用户在对比正价菜品和团购菜品后,对团购不满意,一旦在平台上给出差评,反而不利于店面后续的经营。
李总认为,除非新店开业需要聚拢人气,否则这类仅靠低价的菜品套餐团购,注定渐行渐远。
在放弃了菜品套餐团购之时,新庭记开始了闪惠等买单的优惠,而记者发现,多家杭州本地餐饮企业在放弃菜品套餐团购优惠之时,也转战支付类的优惠。
尽管支付类优惠力度较菜品套餐团购的力度降低了不少,但在川味观的总经理章红红眼中,“对商家而言仍意味着应得利润空间的降低。”
川味观是在去年开始停止了菜品套餐类的团购,在章红红眼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力、房租等成本的不断上升,那么大的促销力度,企业吃不消做了。
但目前“锅内锅外”品牌还继续保留菜品团购。记者在大众点评上看到,锅内锅外推出了“79元自助晚餐、69元自助午餐”的团购活动(较原价均便宜了10元/人),“别看只便宜了10元/人,但相当于打了八折多的优惠。”章红红说,暂时不会取消这些团购,因为品牌还在推广期,需要集聚人气。
多个平台频频出招“放弃团购”
企业称针对周边业态推出团购或能继续
不光是商家,就连平台也透露出“放弃团购”之趋势。
在团购大潮席卷世界的时候,拉手网创始人吴波和满座网创始人冯晓海就曾先后表示以商品为主的团购模式不会长远。
近日有消息称,一位美团内部人士透露:“对于美团而言,去团购化将成为常态,在团购中积累下来的线下用户合作关系将平移到美团外卖、猫眼电影等多个O2O子品牌中。”
而用户也不难发现,从去年开始,团购行业开始向O2O概念升级转变。美团点评、糯米等团购网站高调宣布转型,主要思路都是去团购化。
所谓的去团购化并不是完全抛弃团购业务,而是团购模式逐渐退位为本地生活服务消费模式之一,把原有业务升级为综合的O2O服务提供商。
去年4月,大众点评正式上线闪惠功能,这一更符合线下消费场景的方式甚至被点评推举到公司战略的高度,点评想用它来颠覆团购。
“团购,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是互联网资深观察者李东楼的观点,在他看来,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是团购本身存在弊端,另一方面是O2O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吸引力,并且解决了消费者的不少需求。当然,两者并不存在谁打败谁的说法。
但在新庭记相关负责人李总看来,还有一种团购形式,或仍有一定的市场,就是针对周边业态、店面自身情况而推出的团购,例如一些写字楼旁边的餐厅会在中午推出商务简餐、过年期间推出年夜饭、毕业季推出毕业聚餐套餐等等,针对某一特定时段、特定人群而设定的团购,或许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支付优惠也未必会长久
就和滴滴uber的“补贴逐步消失”一样
不少商家在放弃菜品套餐团购之时,纷纷转向支付类的优惠方式。然而也有人纳闷,这和原本的菜品套餐团购,岂不是殊途同归?
在互联网资深观察者李东楼看来,两者其实有本质区别,支付类优惠是零散的,对商户本身不会产生经营压力,而团购效应是集中体现的,虽然集中产生了高营业额,但人力压力、供应链压力等会一下子增大。此外,两者的所在场景也有所区别,前者是先消费,后付款,而后者是先付款,后消费。
而在不少餐饮类经营者看来,相较于团购效应,支付类优惠的灵活度更大,消费者可以自由点单,不存在绑架式消费,即为了优惠而不得已点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最终造成浪费。
但在李东楼看来,支付类的优惠也未必会长久,一旦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养成,补贴也会消失,补贴是一种典型的圈用户的运营模式。
此外,不少平台在经过多轮融资后,也会在盈利上有更多的考虑,补贴定然不是长远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