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员 沈国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诸多救命药时时刻刻地上演全国告急,成本高、利润低、未批准进入中国市场是主要因素,医药界人士呼吁,政府责无旁贷。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的亲人,正在医院等待做手术,但医院说有一种药品或用品因为断货导致手术无法进行,你的心情是怎样?我想我的回答是:绝望并且愤怒!
许多面临此境的人们多数只能选择在微信或微博发文求助,基本都是“不惜代价的跪求”口吻,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出此下策,希望求得任何可能的帮助。然而,放线菌素D、鱼精蛋白、普通肝素这些药物,哪里是普通人可以帮得到的。即使你的朋友圈里有医生护士资源,但既然是紧俏药,怕也是跪地难求。
未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效药”不在这次讨论范围,但那些因为成本高、利润低而被医疗系统拒之门外的必备药,导致救命告急,无论是生产方还是医院方,此举都有违伦理道德。
紧缺的药品很大一部分是廉价药,而廉价药之所以短缺与国家药品招标有很大关系。医院一般都以某地区最低中标价来砍药厂的价格,本身就没什么利润空间的廉价药就更没有生存空间了。这直接导致药厂对亏本卖的廉价药作停产处理。
药改本身有其巨大的积极意义,挤掉了药价的中间水分,但改革不分巨细,也逼走了廉价药的生存空间,这是弊端。我看,如果单独给廉价药特权,不进入招标范畴也会有问题。所以,国家有没有可能把必需的廉价药归拢统一生产,恢复国营药厂的体制,专门生产医疗必备的药品和用品,保证充足的配备向各大医院平价供货。
在全国不同地方指定建立起来的国营药厂,由国家拨款养活他们,工厂无需考虑因为药价利润低无法经营的问题。虽然说又回到了吃大锅饭、旱涝保收的时代,但就像很多不得不国营化的行业一样,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紧缺药事关每一个生命,何况如果一种紧缺药在市场上已经不复存在,任何职务、头衔的人都有可能因此丢了性命,这将令人产生何等的忧虑。“特供”廉价药,不让任何一个生命无辜消逝,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减少社会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