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冰(时评人 )
上海老年人持“敬老卡”免费乘车制度宣布停止。绝对不是不再乘车敬老了,而是敬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近几年来,持老年卡的老年人免费乘车,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乘车,越来越容易引发种种不愉快。一般情理上,几乎没有人会反对对老年人乘车予以优惠。人们只是希望,老年人能够体谅出行高峰期交通资源的紧张以及青壮年上班族的辛苦,希望老年人能够“理性出行”。既然退休了,时间一大把且乘车还免费,何苦在出行高峰期与青壮年较劲?
可问题是,当价格不再起作用,当出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何才能让人理性起来?甚至,既然是免费的,想什么时候出行就什么时候出行,也是一种理性啊。
上述矛盾一直没见到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但上海市最近的一项措施,有可能为这种矛盾提供解决之道。据报道,自6月26日零时起,上海“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制度将停止,70岁以上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均需买票。
很显然,此种措施的原理所出就是“价格杠杆”。因为老年人是对价格最为敏感的群体,价格稍微出现风吹草动,就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前几天看到北京的一个段子,说是一个老年人拿着免费乘车的老年卡,从西五环跑到东五环去买了两根黄瓜然后又回到西五环。如果北京也开始实行上海的这个政策,我估计这个老年人绝对不会这么个干法。
上海这么做,当然不是对老年人乘车就不再优惠了。上海这项措施的根据是,上海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按照年龄分为5档,对老年人发放包括交通等方面的津贴,钱直接打入具有银行卡功能的“上海敬老卡”中。正是由此,上海老年人持“敬老卡”免费乘车制度才宣布停止。可见,绝对不是不再乘车敬老了,而是敬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坦率说,这样的变化好得很!
上海措施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将很有可能对老年人的理性出行,形成巨大的促进。原来免费乘车制度下,根据上海巴士集团的数据,老年人出行占比2015年已高达10.6%。而不再免费之后,预计2016年度老人出行客运量将下降60%。下降这么大当然不是说老年人坐不起车不再出行了,而是现在出行要掂量掂量了。原来说走就走,现在则要算计下值不值了。
上海措施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补砖头”改为“补人头”,补贴不仅更为精准,而且补贴的效率大为提高。对某个人群和行业施行倾斜优惠政策,常用的办法就是补贴。但是补贴给谁,却一直混乱不堪。最常见的是补给供方,因为补供方最省事。可是,最省事的不仅未必是效率最高的,反而经常是毫无效率的。最近的例子就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原本指望补贴能够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但没想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没有多少提高,“骗补”却大面积铺开。原因就在于,“砖头”只需找个名目就能拿到补贴,哪里还有心思提高技术。
而如果“补人头”也就是补给买车人的话,即便很容易能拿到补贴,他也会货比三家,把钱花到刀刃上,于是也就很自然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
可以想见,上海那些每个月按时拿到津贴的老年人,绝不会因为钱已到手就随意乘车。正因为钱已经装进了兜里,成了自己的钱,他们反而会精心计算自己乘车的成本与收益,该乘车的就乘车,没必要乘车的,也就不乘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