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2016年9月,热热闹闹推出中国内地首份《米其林指南》后,上榜餐厅的一位难求,在这个春节的朋友圈摄影大赛中,这些内地米其林餐厅则回归平静高冷。而更多的国人,不管是国内旅行,还是国外自由行,则更愿意为一些数据取之于大众的餐饮指南和APP点赞。
2016年,可谓是中国出境游的大年,在收入增长和旅游消费升级推动,以及签证、航班等便利因素影响下,全年出境旅游人数达1.22 亿人次。除了选择跟团游之外,自由行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逛吃逛吃。
事实上,在我身边不少资深驴友心中,都有一本清清爽爽的靠谱搜吃指南。日本的tabelog,美国的YELP,法国的La Liste,还有Trip Advisor(中文:猫途鹰)……正基于中国国内用户的使用频次增加,中国旅游市场的巨大前景,这些APP和餐饮指南,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中文版使用界面;甚至,在线旅游巨头携程还依托其16年的数据积累,推出了独立餐饮品牌“携程美食林”,从海量用户游记中,提取与旅游景点结合的餐厅。
在这样一片人数与消费大涨势头中,米其林指南——这个在西方世界有“美食圣经”之称,也是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性的酒店和餐厅指南,怎么会被稀释权威?这张靠少数“美食间谍”调研而得出的红色榜单,在国人心中,怎会不讨喜欢?
其实,细细想来,红色榜单被稀释权威,也是合情合理。其一,这是因为国人消费理念的变化,趋于理性,不盲目追求高冷餐厅,转而更爱旅行当地人爱吃的餐厅,俗称“接地气”;其二,国人更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点评方式,毕竟有了大数据的积淀,很多隐藏信息,都可以从用户点评上清晰了解。
综合YELP等获得资深驴友认可的APP而言,在界面上,不仅有当地用户的实时点评,还附带店铺影像片段,以及社区综合评价等细分选项,要给出一个好评,综合指标涵盖了餐厅在口味、服务、环境等方面的用户评价。
当下,虽然相当多互联网用户都意识到,流量为王,数据当道,但数据来自于何处成了问题关键所在。是选择一部分的精英人群,给出最为简洁的文字评价,只做小众人群;还是将门槛放得更低,获取更为广泛的数据,面向普罗大众……或许,现在,市场已经给出了最为合情合理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