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紧张是事实,担心“奶荒”没必要 
杭州一牧场一年需要消耗1000吨苜蓿草和600-700吨燕麦草

在不确定年终奖有没有涨之前,可以先确定的是,你喝的牛奶涨价了! 在微博搜索“牛奶涨价”,发现有此感受的网友并不少,且消息集中在1月。品牌“光明”被多次提及。 商报记者前往杭州各大超市,从多位采购口中得到验证——鲜奶价格走高比较明显。950ml光明优倍价格从21元多涨到了22元多,950ml新希望千岛湖鲜奶从长期的促销价17.8元恢复到了原价19.8元…… 华润万家浙江公司鲜奶采购经理吴波透露,在这之前的2018年年初,部分鲜奶已经经历过一波一定范围内的涨价,涨幅在7%左右。 相较而言,常温奶的价格较为稳定,但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货紧张”这个说法在行业内没有中断过。 各种说法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原因——奶源紧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曾对外给出调查数据,自2014年至2018年,国内奶牛存栏连续五年持续下降,2017年国内奶牛存栏有773万头,2018年国内奶牛存栏低于700万头。 “部分鲜奶可能会出现短时间断货的情况,但常温奶不会断货,更不存在‘严重奶荒’。”国内知名乳业专家宋亮告诉记者,奶牛存栏的下降,不会严重影响到奶源的供应,现在的乳业企业大多已经实现国际化,国内不足,国际补。 1. 一年内鲜奶提价两次 常温奶价格稳定但“货很紧张” 对隔天就要搬两瓶鲜奶回家的张玲来说,鲜奶无疑是价格敏感商品。 就在最近,她发现,自己常常购买的950ml光明优倍鲜奶,从21元多涨到了22元多。 而她的第二选择——950ml新希望千岛湖鲜奶也不知从何时起,撤掉了摆放在前已久的促销牌,这款现价为19.8元的鲜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只需要17.8元。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喝牛奶更贵了! “最近的鲜奶价格,的确有所上涨,平均涨幅在5%-10%。”华润万家浙江公司鲜奶采购经理吴波说。而在去年年初,部分鲜奶已经经历了一波调价,涨幅为7%左右。 消费者张玲还发现,除了涨价,部分品牌商还通过换包装、推新规格产品等方式,重新定价产品。比如说,新希望就在不久前推出了1.5L装的鲜奶,定价20.3元;蒙牛每日鲜语在推出1L装鲜奶的后,又新推了250ml装的鲜奶。 价格上涨的同时,消费量不减反增。吴波说,鲜奶的增幅在20%以上,相对来说,酸奶的增幅低点。目前在超市的冷藏牛奶销售中,鲜奶和酸奶的占比为3∶7左右。 相比较而言,常温奶的价格更稳定,没有出现大幅调价的情况,但可以观察到,2018年第四季度促销频次却较以往有所降低。华润万家浙江公司国产常温奶采购经理张丽说,部分种类的常温奶,甚至出现了“叫不到货”的情况,比如说伊利高钙奶。 张丽回忆道,这一波“货紧张”的态势,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 2. 玩“变相涨价”还是另有隐情? 让张玲感觉到“喝牛奶变成一件更贵的事”,还有一个原因——对于国产牛奶,无论是鲜奶,还是常温奶,高端面孔变得越来越常见。 记者在世纪联华citylife施家桥店看到,目前超市内最贵的国产鲜奶是950ml光明致优全鲜乳,售价为32.3元。而超市内,打着“新西兰空运直达”的纽仕兰牧场鲜牛奶,1L×2组的销售价为79元。换算成1L后,两者的价格分别为34元和39.5元,相差不多。 常温奶也是如此。就在上月,伊利为金典新品娟姗牛奶举办了首发仪式,成为金典旗下继有机纯牛奶、纯牛奶、低脂纯牛奶和进口纯牛奶后的第五款产品。目前,这款牛奶在天猫“伊利旗舰店”的销售价为118.8元/箱,规格为250ml×12盒。 而在华润万家施家桥店,记者看到,在数十个进口常温奶的SKU里,不乏很多“价廉物美”的身影,其中,一款1L德亚全脂纯牛奶,价格17.9元,一款1L安佳超高温灭菌全脂牛奶,价格为25元。而这仅仅是原价销售的单品情况,在促销的产品中,还有一些1L装的进口牛奶,甚至仅需要8.9元、9.9元。 “部分高端产品的出现,不排除一种可能性——企业是带着‘提价’的想法来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内人士说。但另外也不乏这种可能性,企业在这些生牛乳的收购上,要花去更多成本。 以临安龙岗沃坞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吴炳泉的经历为例,乳企在收购生牛乳的时候,会给出一定的基本价——3.77元/公斤,当生牛乳同时满足乳蛋白超过3.1%、乳脂率超过3.5%、体细胞低于30万/ml、菌落数低于10万CFU/ml的时候,可以再行奖励。他猜测,这些“表现优异”的生牛乳,或许就是被供应到这些高端产品上去的。 另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正在出现。乳企正在挖掘一些“新卖点”,来占据新的市场。比如说,一些常温奶(特别是酸奶)会推出一些新品,在冷藏条件下口味接近于冷藏奶,但在保质期上长于冷藏奶。此外,乳企也会在包装上下更多功夫,部分常温奶也在变得越来越“饮料化”。 3.涨价主因是“奶源紧张” 各大乳品企业纷纷出手夺奶 当消费者认为“喝牛奶更贵”的同时,在乳业这一产业链上,几乎每个涉及环节的人都在感慨“奶源紧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曾对外给出调查数据,自2014年至2018年,国内奶牛存栏连续五年持续下降,2017年国内奶牛存栏有773万头,2018年国内奶牛存栏低于700万头。 “不光是终端的鲜奶涨价,部分乳企,甚至把一些冷藏酸奶的原料都换了,原先的原料是生牛乳,现在是全脂乳粉。”一位行业内人士说,一来是奶源紧张,导致生牛乳量不够用了,二来是轻易调价不可取,相对来说,乳粉价格比生牛乳稍低,而且可以进口,来源渠道更多。 而奶源紧张这一事实,也可以从各大乳企“抢夺奶源”的动作见到端倪。 上月24日,中国圣牧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蒙牛乳业全资子公司内蒙古蒙牛订立投资协议,将向后者出售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代价为3.03亿元人民币。中国圣牧是国内最大的有机奶原奶企业,截至2018年6月30日,其拥有奶牛11.7万头,其中有机奶牛近9万头,上半年生产有机奶24.5万吨,非有机奶9.5万吨,销售自有品牌有机液奶产品3.7万吨。 蒙牛乳业副总裁纪晓东曾对外表示,此交易能帮助蒙牛进一步优化优质原奶、有机奶源的布局,从而加速公司有机乳制品业务的推进。在行业内人士看来,蒙牛出手也有控制奶源的意图,尤其当下蒙牛有意发展巴氏奶,更需要优质奶源。 而在2017年,为了获得稳定奶源,融合乳业上下游的协同效益,蒙牛增持了现代牧业股份至60.77%。 而在这之前,也就是2017年年初,伊利曾计划用46亿元买下中国圣牧37%的股份,但是最后收购失败了,虽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被蒙牛捡了便宜”,但乳品企业“抢夺奶源之心”,却已昭然若揭。 除了国内奶源,乳品企业已纷纷将目光转至海外。不难发现,在一些的鲜奶、常温奶外包装上,标注着“进口奶源”的字样。不少乳企也曾爆出不少与国外奶源地合作的新闻。比如,去年7月31日晚,伊利发布公告表示,宣布计划收购巴基斯坦食品企业Fauji Foods Limited不超过51%的股权,并已递交投资意向函。据悉,Fauji Foods是家有60余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主要从事乳制品及果汁的加工和销售,旗下产品有Nurpur纯牛奶等,其在巴基斯坦纯牛奶市场的占有率排名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