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王莉莉 比“剪刀手”拍照会泄露指纹?爱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秀照片晒自拍的朋友们纷纷表示“慌了”。尤其是这则消息并非是朋友圈里的“伪科普”,而来自正正经经的官方渠道。 据报道,9月15日在上海举行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上,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主任张威提醒公众,在拍照时自己比的“剪刀手”很容易泄露身份信息,基本上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在1.5米-3米的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出50%的指纹,只有超过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 此言一出,相关话题几天内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榜。为何大家如此紧张?主要还是因为“剪刀手”实在太过普遍和普及,几乎是跨越年龄、国籍的拍照标配手势。而作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指纹识别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签订合同、书写借据、开锁、支付等场景,与人们的财产人身安全息息相关。 很快也有其他专家出来安抚大众,解释说现实中要同时达到所有提取条件并不容易,再加上网络上传图一般都需压缩,且随着美颜、滤镜等广泛应用,图片核心信息丢失严重,几乎不可能复原指纹,因此大可不必过分恐慌。 因此,有网友笑言,“高度磨皮不是随便说说的”“感谢美颜保护了我的隐私”。 玩笑归玩笑,保护隐私不是儿戏,只要有技术实现的可能,就不能掉以轻心,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个人需增强自我防范的意识,建立第一道防火墙,做到不向陌生人提供指纹,不在不可信的设备上录入指纹,不随意发送带有指纹信息的照片,对有关设备设置“指纹+口令”等,力所能及地避免关键信息被窃取。 应用软件和设备的开发者和生产者,应注意加载相关保密或加码程序,对指纹、虹膜等个人重要信息“上锁”;网络平台有必要对照片中容易被利用的信息等照片作出技术屏蔽或者模糊处理,避免它们沦为不法分子的“猎物”。 而在监管层面,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力度,把窃取隐私、技术作恶等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