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贴女王李景杭说 今年孙子考上大学 这辈子终于轻松了 都市快报 小冯,80后小伙,临平人,在美国硅谷的圣何塞工作。长年在国外,小冯去过不少地方,英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品尝过很多环球美味后,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最普通的早餐:锅贴。 
“其实,美国也有锅贴,是那种韩国速冻饺子,买回来油煎,味道一般般。”小冯说,他在国外想吃正宗锅贴,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个缅甸华人开了一家中餐店,居然有麻球啊,于是开车来回近百公里去吃麻球。 “在国外,经常会回味家乡的锅贴,很香很鲜、肥而不腻、颜色金黄,火候恰到好处。揭开笼盖、云遮雾罩、煎香扑鼻,一口下去,爽到爆汁……” 小冯说,小时候家在临平山下,荷花塘很多,开花季节争奇斗艳。早上,太阳没露头,荷塘边的映荷街就会飘来缕缕锅贴香,李奶奶的锅贴店开张营业了,门口很快排起长队,李奶奶叫李景杭,是临平锅贴界“一代宗师”,人称“锅贴女王”。 
眨眼数十年,李奶奶退隐了,她的“徒子徒孙”接班上岗,传承锅贴手艺,在临平开了四家店。 “还是那么美味!我三个月回国一次。每次回国,会带着爱人孩子光顾,吃完再打包一份回家。” 在小冯引导下,我走访了李奶奶传承下的四家店。 
永建锅贴店 我和老寿的锅贴手艺 全是跟表姨妈学的…… 早餐吃的什么?锅贴。 临平人的说法:早上在街头,随便向遇到的熟人问候,几乎是一个说法。 一只只白白胖胖的下了锅,嗞嗞声诱人,底部从淡黄变作金黄色,面香融合肉香…… 迎宾路206号,很多人都熟悉,这是一家锅贴店,老板叫寿永建。 距离店门20米远,就闻到一股煎香味,吊人胃口。我碰到了来吃早餐的一个小伙,姓陈,在杭州城区上班。 小陈伸出四根手指,如数家珍,“临平有四家锅贴:朱文英点心店、连方锅贴店、荷花塘早餐店,还有这家永建锅贴店。 四家锅贴店是世家,一个师傅传承,是个姓李(李景杭)的奶奶,临平人都知道的。” 永建锅贴店空间不大,两家平房与厨房打通,里外通透,客人吃什么、老板在忙啥,一览无余,交流也方便。 排队的真不少,先来先吃,后来的人也不心急,耐性子等。 稀饭小菜自己盛,半自助,和家里一样。 一口下去,肉馅瓷实、油爆汁,百感杂陈。 见到老板寿永建,他53岁,面部很喜感、言语诙谐,快人快语。 他是金华人,20世纪90年代初,曾是一所中学的代课老师。 学校附近是李景杭的锅贴店,早上顾客盈门、生意蛮好。寿永建常去,一来二去混熟了。他是个热心肠,店里忙不开时,就挽起袖管帮活。 在店里,他认识了女孩小洪,人很腼腆,就是现在的老板娘洪淑玲。 洪大姐对我说,“我19岁高中毕业,就在表姨妈(李景杭)店里。我和老寿的锅贴手艺,全是跟表姨妈学的。” 2001年,寿永建来到临平,开了一家锅贴店。 “自己有一点积蓄,向亲戚借了一点,就开张了。” 当年开的店面,离现在铺面几百米,东海花园北门附近。 人手不够,他覥着脸找到洪淑玲,希望她能来店里。 小伙子的执着和诚意,令小洪感动,两人走到了一起。 小吃锅贴对寿永建来说,就是他的“事业”:好味道好口碑,贵在坚持。 两人结婚那天,早上还坚持开店迎客,下午才化妆筹备婚礼,晚上举办婚宴,招待亲戚朋友。 随着城市改造,店铺搬家两次,但搬到哪儿,老顾客都会跟到哪儿。 有个顾客姓王,先前在临平住,后来搬家到乔司街道,八公里远。 但每个星期,王先生都要拖家带口来店里光顾两三回。寿永建说,“这样的忠实顾客不少。” 我查到,关于寿永建锅贴和另外一家连方锅贴,有不少网友还在网上掐架,有人说连方的好吃,有人说永建的好吃,也有人说口味没高低。 “美食也是一种人生。”寿永建对我说,“我的服务目标是,向表姨妈李景杭学习,她老人家把锅贴做出人生哲学境界:让顾客吃早餐,吃出家的味道……” 老板娘洪淑玲说,老寿做人一直努力认真,除了做锅贴用心,打乒乓球也打成了教练。 2007年,寿永建参加了浙江省体育局的考试,拿到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一级裁判”证书。 老寿当着我面出示了这本证书,一脸豪气。 
荷花塘锅贴店 姨妈开这家店时,我才二十出头 这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给锅贴了…… 临平山下,有两池荷花,早上起来池里云遮雾罩。 当地人介绍,荷花塘锅贴店开张那年,这里的荷花塘连成片,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家店夹在映荷街沿街商铺的中间,店名也没有,很低调。 我找到时,门口沿街停了一排私家车,一辆奔驰车开过来,找了个空隙“加塞”停下。车上下来一个中年男子,进店要了一大盘锅贴开吃。 店老板任引花对我说,店外面不用挂牌子,都是街坊邻居,熟门熟路了。 大姐看上去很年轻,但她说,自己48岁了。 我留意到,她鬓角间,藏有几丝白发。 “这家店是姨妈(李景杭)的,1998年我接的手,这是她开的最后一家店。 “姨妈今年72岁了,50岁那年退的休,22年过去了。” 她一边说,一边打开两个抽屉数零钱,里面现金不少,快塞满了。但任大姐说,“现在零钱没过去多了,都是用支付宝和微信。” 回忆那些年,任大姐很惆怅,姨妈开店时,她才二十出头,“我这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给锅贴了……” 
连方锅贴店 我们的手艺全是姨妈传下来的 “秘方”就是只用夹心肉做馅 寻找连方锅贴门店,我费了一番周折。朝阳路上有两家锅贴店,但哪家是连方? 居民李阿姨给我指点迷津,“一家卖八毛钱,一家卖四毛钱。八毛钱那家就是。” 见到老板范连方,他哑然一笑,给我解释:原来,他生意太好,外省一家店也搬到这里,价格比他低。有人说这叫“蹭流量”。 58岁的范连方,余杭星桥人,爱人朱巧英(朱文英妹妹)的姨妈,就是李景杭。 老范说,他和爱人的手艺,全从姨妈手里传承下来的。 “她老人家开店的‘秘方’,其实就是坚持用夹心肉做馅,说这样才能长久赢得顾客的胃。我们这些店开门之日起,几十年大家都坚持这个原则。” 在店里,我见到了帮工周昌碧大姐,她53岁。她说: 我30多岁就来这里,做锅贴做到现在,头发都白了。 老板一家人很好,我在这里一呆就是半辈子。 锅贴天天吃吃不厌,其他店里的包子,我会抠掉肉馅,只吃包子皮。 我们的肉馅好:上好的夹心肉,两只前大腿到脖子的一部分。 另外,第一刀是槽头肉,不能要,可能有淋巴,也可能有打针疤。 还有挨刀的部位不会要,屁股肉也不要。 正宗的锅贴肉馅,必须夹心肉。 锅贴美味,但开店是一件辛苦事,周大姐记得一件事:2007年那年春节前夕,南方大暴雪。 “天还没亮,老板一家就来了,冒雪骑摩托赶来了。我出来一看,朱大姐的腿脚不灵便,一问,原来是路上雪滑,连人带车摔了。 “我背着她进了店,劝她去医院看看,她坚持说不行!会耽误顾客吃早餐。就这样,她踮着一只腿独立着,硬是在案板前站了一个上午。 “下午才去的医院,一诊断,骨折了!” 如今,朱大姐终于退休了。中午12点快关张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她。 她说:“今年带孙子,一周岁了,没时间做锅贴了……钞票和孙子嘛,还是孙子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