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报道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有关部门关注“空巢青年”的婚恋等社会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身心健康的有关服务。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租房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根据这份提案中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其中五分之一的人群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成都、武汉、南京等一二线城市,“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的数据会上升到9200万人”。 提案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空巢青年”这一群体也成为了社会焦点。“空巢青年”在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困难究竟如何化解?杭州经验或许是一条出路。 吃饭只敢点外卖,水果一次买一个 空巢青年的生活你可能想不到 据阿里巴巴2017年5月4日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数据显示,当年杭州有163万的“空巢青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六名。王怀树也是在这一年来到杭州,成为这163万分之一。 王怀树的老家在河南信阳,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杭州入职了一家IT公司,力争像一棵树苗一样在杭州扎根。但工作没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只能像其他“空巢青年”那样吃饭靠外卖,水果单个买。“一个人住,没有厨房,不方便带厨具,只有外卖才是最方便的方式。每次经过水果店,我也只会买一两个苹果,买多了可能就坏了。”王怀树这样解释。 “空巢青年”的生活还远不止此。王怀树在生活中摸索发现,同住在一套房子里的室友大多也是“空巢青年”,每隔几个月其中一些室友就会搬走,一些新室友会入住,彼此之间因为生活作息不同而少有交流。 同为“空巢青年”的贵州妹子孙平芳的生活与王怀树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来杭五年,她搬了六次房子。“收入赶不上房租,我只能越搬越远,我从家到单位所需要的时间已经从最开始的20分钟到现在需要近一个小时,但房租却和之前的一样。” 对于孙平芳来说,找个男朋友一起生活是留在杭州互相支持的较好方式,但她对此却少有行动。“我相信爱情,但我不相信爱情会发生在我身上。抖音上像我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觉得爱情很好,但也觉得一个人挺不错,不用迁就另一个人,无需迎合其他人,这样很自由。” 背井离乡远赴千里之外的杭州寻找梦想是“孙平芳和王怀树们”的初始力,但坚强的外表却在夜晚时分被孤独、寂寞还有思乡之情击破。孙平芳坦言,自己曾经在夜半时分被网易云里的一首首情歌催的痛哭流涕,但第二天一早又正常上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而王怀树的夜晚则全部交给了手机游戏,每天上班后的疲惫只有在7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用手机游戏来冲淡。 对于网上流传的孤独的十个等级,孙平芳笑谈毫无难度,“即便是一个人去做手术这样的事,我也曾经经历过,那次我扁桃体发炎,一个人去了医院,一个人完成了切除,又一个人回了家,术后的小米白粥也是外卖小哥给我送来的。” 购房、婚恋和收入 空巢青年的“三座大山” “空巢青年”除了孤独,更多的是面对“三座大山”。 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最让“空巢青年”感到压力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购房(28.4%)、婚恋问题(24.8%)和收入不足(12.6%)。 对于这组数字,王怀树深表赞同。2019年春节,王怀树因为公司的一个紧急项目而没能回老家过年,虽然这次加班为他赚来了5000多元的补贴,但也使得他三年没能回家过年。如今对于他来说,故乡的样貌有些模糊,与家乡的联系仅在于平时与父母之间不多的几个电话,但王怀树并没能从电话中感受到自己希望的暖意。“每次电话都在争吵中结束,家里比我小的几个表亲都结婚了,父母也催着我早点结婚,可我根本没准备好。” 王怀树所说的没准备好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物质上的。他在朋友圈写道:我连自己的生活工作都筋疲力尽,哪里有勇气去迎接另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写下这段文字时,王怀树的手机里播放着王汉发的《空巢青年》,歌中所唱的:空巢青年,人人心里有一座城,留下同一个故事叫漂泊,愿所有的漂泊都有归处,愿所有的不安都有定所。 在抖音上,一则“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网购,五谷不分。”的文案也同样写出“空巢青年”狼狈不堪的模样,不少将自己归为空巢青年的人在留言中写下自己的认同。“这就是空巢青年的生活。” 实际上,“王怀树们”并不是主动希望成为“空巢青年”的,用他的话说:“谁不渴望爱情,谁又会喜欢独孤,只是因为不得已而成为了空巢青年。”来到杭州三年,王怀树的收入中有1/3奉献给了房租,1/3寄给了父母用于今后买房,除去日常开销后,他还仅剩下不到一千元。“这些钱即便每周约人看一次电影吃顿饭都有些捉襟见肘,更何况组建家庭。” 另一座压在“空巢青年们”眼前的大山就是房子。从事销售的孙丹华曾给自己定下过计划表,五年攒够首付,在下沙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如今发现自己所攒的钱刚过首付的一半。 空巢青年需要打开生活圈 更需要打开心理防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将目光聚焦到“空巢青年”身上,带来了《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的提案》。针对广大“空巢青年”缺乏感情寄托、居住条件差等困境,建议有关部门关注“空巢青年”的婚恋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身心健康的有关服务。 对于这一提案,心理咨询专家叶青看来很有必要。她介绍,“空巢青年”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收入与支出等方面的压力所致。她介绍,青年阶段一般是20岁至39岁,这是人一生中最为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很多年轻人会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他们中的一些人离开家乡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有些则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更多的是想在大城市闯荡实现梦想,但到了大城市后,现实的收入比想象中的更为骨感,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空巢青年中有不少人从小就没有接受过磨砺,身体、知识都已经成熟,心理年龄却还未完全跟上,这就导致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心理承受力较弱,情绪波动大,因此也会出现白天间歇性亢奋,晚上阶段性忧郁。” “对于空巢青年的情况,首先需要群体本身的变化。”她说,“我曾经也是空巢青年中的一员。从东北来到杭州后,就忙于创业。我的创业方向是专门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理财、风险管控、情感等方面的咨询。创业过程很辛苦,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有时深夜一两点还在和客户开会,即便这样,我每天还会在睡觉前整理当天的资料和数据,第二天一早再去拜访客户。” 通过工作,叶青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五花八门的事,这对打开心门迎接新事物有很大的好处。如今她不仅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团队,有了很要好的朋友,也做好了迎接爱情的准备。“物质条件的提升是化解空巢青年困局的首要条件。” 心理咨询师李彬的眼中,“空巢青年”其实是人们在某一阶段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潮期,就像上班族会在车里坐一会儿再回家一样,这是人对情绪的一种磨炼。可能这些群体所需要的调控周期相对较长,社会不应当过多指责或者歧视‘空巢青年’,而应当以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李彬介绍,不少“空巢青年”受到催婚等影响,对婚姻有恐惧,这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现在有委员提出这个提案,社会应当正面引导,当现在的“空巢青年”们逐渐走出困局,筑巢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关爱空巢青年 杭州样本值得借鉴 胡卫在提案中表示,像“空巢青年”现象背后,一方面是一部分年轻人崇尚自由,不愿意结婚,另外一方面则因为受到生活成本的影响,不得不“空巢”。 对“空巢青年”的问题,胡卫委员认为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于‘空巢’与否,从个体层面看是一个主动或被动选择的居住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不可轻易去评判,亦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而从社会和国家政策层面,则需要关注关心关照‘空巢青年’这一群体,尤其是该群体中确实需要帮助的人群,通过合适的举措,帮助和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实质性转变的系统性社会支持,已是刻不容缓。” 胡卫委员建议,在尊重“空巢青年”群体中对于独居甚至独身的个体生活方式选择的基础上,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半公益形式、公益组织,社区服务等模式,为“空巢青年”群体中需要的人群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务和家庭建构实务能力服务,前者包括身体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后者包括婚恋咨询服务、个体和家庭财务管理及风控能力提升服务等,切实改善“空巢青年”群体的身心状况和婚恋难题。 在杭州,青年群体的发展则有了政府层面的指导和背书。2020年4月17日,杭州市出台首个《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把杭州青年发展摆在战略高度,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激励全市广大青年紧跟党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杭州篇章注入青春智慧和力量。该规划包含的年龄范围为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规划中,杭州提出了关于青年的十大发展措施和七大重点工程,立足杭州实际,体现杭州特色,突出青年主体地位,为新时代杭州青年发展事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该《规划》坚持党管青年,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践行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把服务青年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不断激发青年建功新时代的内生动力和奋斗热情,促进青年在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杭州篇章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坚持全面统筹,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将青年发展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协同施策,共同推进青年发展事业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同时,《规划》也密切关注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在教育培训、身心健康、权益维护、婚恋交友、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推动、强化服务青年政策的针对性、协同性和连续性,为青年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每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多元发展机会,迈向出彩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