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汉道科技建筑储能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杭州网讯 这几天,杭州正大幅度降温。阴冷潮湿,那个钻到骨头里的冷劲,是很多北方人来到南方过冬最真实的感受。北方气候相对干燥,大部分地区都有集中供暖,室内温度高,冬天比较舒适,南方则是湿冷,冬季采暖设施比较单一,因此有人感叹:“江南的冬天不好过!”。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分户式采暖开始在江南普及,地暖也成为了许多高端楼盘的标配,继而铺设地暖也开始成为很多杭州居民的装修必备“选项”。但是,数年用下来,普遍感到能耗费用很高,故有人提出:“我家的地暖开还是不开?”的疑问。在老百姓中形成地暖是“装得起却用不起的” 固有观念。 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之江花园的王先生身上。以前王先生住在一个300方左右的别墅里。因为听人推荐美国一个大品牌空调,安装后,没想到是个电老虎,每月电费3、4千元。后来,实在忍无可忍,把设备当废铁全部处理掉,换成普通空调。去年,王先生买了建筑面积298方的跃层。开始并不准备装地暖,因为王先生的妻弟,250方的建筑面积,冬季每个月的采暖费用要六七千元钱,感到费用太高。后来因为偶然的原因,了解到汉道科技研发了一款储能式地暖,就去展厅考察了一下,当王先生看到地暖开启了半小时,恒温3个小时,二十几平方的展厅电表只显示走了一度电,于是决定安装汉道储能式地暖。 “我现在新装修的这套房子装了汉道储能式地暖,用着比空调制热舒服,关键是能耗极低。”王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用手机记录的电表数值(地暖单独电表)。王先生家因为住了三代人,全屋满铺,所有房间都开启。温度24℃设置,其中大厅设到25℃。从10月20日开启地暖,当时的电表读数是1515度,到12月21日,电表读数是3676度,两个月用了2161多度电。从11月21号到12月21号一个月,用了1713度电。近300方的房子在气温转冷的30天中,用电不到1000元,储能地暖的采暖能耗已经可见一斑。这对比传统地暖20元/M2左右的能耗差距很大。记者了解到,其他八九十方安装了储能地暖的房子,每月耗电都在4、5百元,用户非常乐于接受。据统计,传统分户式地暖,在江南夏热冬寒地区,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采暖费用约为20-25元,储能地暖约为5-10元。 地暖如此低能耗的奥秘在哪里?王先生家的地暖与普通的地暖有什么区别? 据悉,王先生家的地暖使用了杭州汉道科技生产的储能模块。一般的地暖,只在地暖发热源下面铺设一层保温板,当保温板两侧的温度接近时,保温板成为热导体,外溢的热量就通过整个建筑刚性构造即建筑热桥向建筑外部散发,导致能量大量流失。 汉道科技研发的高密度相变单元的储能材料构成的蓄能板,能够通过相变原理在发热源工作时把热量储存起来,热源停止工作时,又释放出来,形成了一个建筑隔热断桥,大大减小了热量损失。 地暖储能模块,分为电地暖和水地暖两大类。储能电地暖,因为结构简单,免维护维修,不占空间,没有噪音,与普通家用电器一样,没有不良影响,更得用户的青睐。然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地暖,用与不用储能模块,能耗都会相差50%左右,甚至更多。在2017年的新疆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可镇寄宿学校进行的试验,用于不用储能模块,能耗比为1:3。 传统地暖,由于它的系统复杂,故障繁多,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后期维保利益空间。依附这样一种派生产业,对从业者是一种生存之道,但对消费者来说是背负在身的压力和烦恼。而储能式地暖,只有两大模块,地下发热模块发生故障的概率几乎为零,地上部分只有一个温控器,调试更换都非常方便。产品后期无忧,也是对消费者极大的善待。 杭州汉道科技,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蓝天保卫战起步,2016年建筑储能材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地暖上先行使用,到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今天,已走过五六个春秋,什么力量使他们在没有企业背景,没有资本支持的艰难条件下仍然孜孜不倦、砥砺前行呢? 据从事低碳事业多年的汉道科技的主持人潘杭介绍:当前,冬季采暖能耗要占到我国整个社会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能把冬季采暖的能耗降低50%,那就等于减少了全社会10%的碳排放量。按每度电相当于排放了0.96千克的二氧化碳计算,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 在潘杭看来,目前将储能材料应用在地暖行业只是“小试牛刀”,作为汉道科技的创始人,潘杭还有更大的抱负: 现在国家正在提倡构筑低能耗建筑。目前流行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BIPV,就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在有条件建筑顶部,安装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利用空间,广泛布局绿色发电的装置,减少高碳发电量,是有益的,但这与建筑节能还不能混为一谈。第二种是被动式建筑,其含义是,人们不必主动向建筑提供任何暖通设备,只通过强化的保温系统,使建筑内部产生和窑洞一样冬暖夏凉的温度。这种技术路线,忽略了窑洞是坐落在同温层上的,它受益于一个恒定不变的环境温度,故被动式建筑的试验,并未尽如人意。同时,由于“被动房”建筑造价会大大增加,开发商较难接受。对大量的已有建筑而言,也难以进行转化改造。 而汉道科技的实践证明,储能技术在现有外保温系统建筑里使用,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潘杭表示:这表明,储能建筑一体化,是构筑低能耗建筑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种途径。 储能建筑一体化的实施,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用储能材料进行楼地面和外围内墙面抹灰施工。由于制造储能材料的原料矿产,在我国储量十分丰富,它的生产可以由我国布局很广产能已经过剩的建材企业承担。这是一件一石多鸟,利国利民的好事情,符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2021宏观经济论坛暨创新峰会上的演讲中提出的碳中和路线图的安全韧性、成本趋降、技术可靠、兼容性好等特征。 “我国现有建筑600多亿平方米,每年又以20亿平方米左右的速度递增。建筑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建筑储能一体化是未来趋势;建筑节能,关系到我国亿万吨级的碳排放,这对地球环境质量,社会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潘杭说。 “低碳事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伟大的事业,减负地球、净化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应尽的责任。我们希望全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关注低碳、践行低碳,为早日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尽自己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