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关系错综复杂 “兄弟”也曾对簿公堂 在随后的资料查阅中,记者意外发现,这几家打着“南京同仁堂”旗号的公司,其实与本尊(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南同药业)存在着各种关联。 以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园保健品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南京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为例。据天眼查显示,南同药业分别直接参股3%。前者在今年1月,因旗下燕窝胶原蛋白钛饮虚标蛋白质含量,被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铁心桥分局行政处罚。 同时,南同药业与这两家公司又有对簿公堂的历史。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民事裁决/判定书显示,绿金家园曾被南同药业授予“南京同仁堂”字号的使用权,但需“严格规范字号使用,严格管理产品质量,竭力维护‘南京同仁堂’字号声誉”。绿金家园正是曾因在产品包装和宣传中突出显示“南京同仁堂”字样,被南同药业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告上法庭。 而在另一份案号为(2021)苏01民终434号的民事判决书上,南同药业上诉的理由之一是:生物科技公司“不仅自身突出使用‘南京同仁堂’侵权,且还授权多家单位进行侵权,侵权的规模很大。” 至于南京同仁堂养生馆有限公司、南京同仁堂国医馆有限公司,南同药业的持股比例更高,都达到了80%。 贴牌授权是一门生意 “南京同仁堂,现在跟南极人(更名为南极电商,以卖吊牌出圈)是不是一个性质?”在网上,不止一位网友这样问道。 事实上,目前,贴牌模式在各行各业都已不算少见。在医疗、保健行业,仁和、修正、葵花等众多知名药企,也通过品牌授权来增加收入。以仁和药业为例,其2021年半年报称OEM(代工)贴牌产品和自有产品,基本各占收入的一半。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去年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导致贴牌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不菲的利润空间。但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品牌以及售后服务,可能会导致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逐渐下滑。” 在贴牌、代工信息集中的某论坛,记者随机找到9位做贴牌的代理商,他们大多同时从事南京/北京同仁堂、修正、仁和、白云山等品牌的贴牌。其中,多位自称是拿到南京同仁堂品牌授权的经销商(工厂),做的是二次授权业务。 “消费者也分不清的,只知道南京同仁堂,把后面几个字缩小就行。”在他们的口中,南京同仁堂的贴牌,需要交两部分费用。以蜂蜜为例,保证金是2万元(单品),品牌使用费为贴牌产品出厂价的25%-30%。此外,贴牌也要按大类来,一位代理商就直接表示无法接蜂蜜的单,因为他家被授权的范围是固体饮料/压制糖果/方便素食。 “交给他们25%,5%给我们赚点。”一位品牌使用费报价为30%的小伙子坦言,他自称2016年入行。“今年之前,南京同仁堂的贴牌比较容易,但今年审核也严格起来了。好像是因为去年舆论风向不太好。” 2021年9月,南方周末曾以《医药界的“南极人” :几乎所有疑难杂症,南京同仁堂都有对症产品》为题,报道了医药界存在的贴牌现象。 包括这位小伙子在内的其中4位代理商,还透露出一个共同信息:南京同仁堂贴牌产品的商标即将统一,价格体系可能也会有变动。但具体时间点,这些代理商有说3月中旬,也有说4月。也因此,有人最近索性暂停接单,打算等切换完成再度启动。 “正本清源”可能要两三年 从眼花缭乱、良莠不齐的贴牌产品,到分不清理还乱的品牌授权公司,诸多问题,只能寻求官方解答。 3月9日下午,记者拨通南京同仁堂官网的总机电话,找到了综合办,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南同药业)这里只做中成药,不接受媒体采访,可以找我们的全资子公司(南京同仁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问问。” “其实,我们也深受困扰。”3月10日,南京同仁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电话采访中,以这句话开场。 “南同药业是做中成药的,所以去年2月,我们成立南同健康,负责发展大健康类产品,同时正在大力推进正本清源的工作。”她稍作停顿,“但完成整件事可能没那么快。” 在这位负责人的解释中,网上带各种后缀的南京同仁堂贴牌产品,以及南同药业与这些公司既有股权关系又对簿公堂的乱象,是有其历史原因。“南京同仁堂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改制。” 她还透露,2月中旬刚开了合作伙伴大会,非药品类的商标本月正在逐步切换中,“初步预计在3月31日前完成这项工作。今后,药品类产品依旧统一是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而非药品类产品统一为南京同仁堂乐家遐龄或者南京同仁堂六合乾坤。目前,在市面上还看不到换标后的非药类产品,正在过渡阶段。” “慢慢回归正统。”这位负责人预计,整个正本清源的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 延伸阅读 三家同仁堂 你分得清吗? 老字号同仁堂的历史,可能要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 1669年,结束了四代摇铃行医的乐显扬,取《易经》“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的同仁二字,立匾同仁堂药室。 1926年,政治中心南迁,乐氏家族后人乐笃周受命开设北京同仁堂南京分号。当时,南京分号的资金、药品配方和工艺等与北京同仁堂保持一致。1956年公私合营后,南北同仁堂分开经营。 另据南方周末报道,天津同仁堂后人张肇彤担任顾问的《话说天津同仁堂》一书记载,天津同仁堂的创始人名叫张益堂,于清道光十五年进京做药材生意。他曾参股又撤股,后在天津另立门户“张家老药铺”,也一度是北京同仁堂在天津的代理商。1852年,张家老药铺更名为天津同仁堂。张益堂过世后,两家人因同仁堂这个名号还打过官司。 三家同仁堂中,北京同仁堂已于1997年上交所上市;而天津同仁堂分别于2018年和2021年冲刺IPO,两度皆因审计机构被立案调查而中止审核。 去年8月,北京同仁堂起诉天津同仁堂商标字号侵权。声明称,北京同仁堂是“同仁堂”商标的唯一合法持有人,同时强调“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与同仁堂集团不具有同源关系”。 天津同仁堂随后的声明则提到,天津同仁堂的企业名称、字号和商标等均系合法取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毋庸置疑。 至今,这两份声明还在各自的官网上挂着。 此外,曾有不止一位投资者去年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提问三家的关系。北京同仁堂的回复是:本公司与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没有任何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