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警示
消费警示
不少年轻人正在悄悄“补肾” 是健康危机还是营销陷阱?
 
2025-07-02 09:33:28   杭州网

每日商报讯 上周三凌晨两点,25岁的程序员林斌(化名)刚结束一场紧急的项目迭代,拖着近乎虚脱的身体回到出租屋。他下意识地打开抽屉,从一堆瓶瓶罐罐中摸出一粒补肾保健品,就着半瓶没喝完的碳酸饮料送服下肚。在他常逛的程序员社群里,“25岁后,你开始补肾了吗”的话题帖下,数千条留言诉说着与林斌相似的焦虑。很多人晒出自己的补肾“神药”——既有传统的枸杞、人参等中药材制品,也有五花八门的保健品。

某头部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显示,20-29岁人群购买补肾保健品的订单量,较五年前增长了287%;而十年前,该年龄段的消费占比还不足5% 。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社交平台上,“25岁补肾还来得及吗”“男性雄风保卫战”等话题和推文,阅读量破十万甚至百万。当25岁这个象征青春活力的年龄,与“肾亏”“不行”等词深度绑定。究竟是现代年轻人真实的健康危机,还是一场被精心营造的焦虑骗局?

20岁出头就觉得自己“不行” 年轻人的焦虑从何而来?

林斌是供职于某互联网大厂的“码农”,频繁加班熬夜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去年以来他总感觉腰膝酸软、脱发严重,“连续熬了几个整夜后,照镜子都快不认识自己了。”一番网络搜索后,他“自我诊断”这些身体问题为“肾虚”。于是在“病友”的建议下,开始疯狂购买各类补肾产品。“有没有效果先不管,反正先吃着,再不济求个心理安慰……”林斌表示,办公室大部分同事们也都在吃保健品,“现在的年轻人很惜命”。

林斌的境遇并非个案。“996”工作制、熬夜、内卷,让二三十岁的职场年轻人群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疲劳会导致身体激素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出现脱发、乏力、性功能减退等症状,这些本是“亚健康”的典型表现,很多人却简单等同于中医概念里的“肾虚” 。

而社交平台频频贩卖的“身材焦虑”“性魅力焦虑”,更是火上浇油。在短视频平台,各种肌肉型男、“性能力天花板”的形象被反复强化,25岁的男性一旦觉得自己“不够强壮”“不够持久”,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记者随机点开一条抖音健身博主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数百条评论在询问“吃什么补药能让肌肉长得更快”“补肾产品能提升性功能吗” ,似乎大家都怕被贴上“不行”的标签。

在浙江省中医院肾病科,范军芬主任中医师常常遇到20多岁的年轻人,一进门就说“大夫,我肾虚,给我开点补药”。可细问症状,不过是偶尔的疲劳、压力大导致的睡眠不好。范军芬感到无奈也有些好笑:“中医的‘肾虚’是个复杂的辨证概念,包含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等不同类型,还要结合舌苔、脉象、全身症状综合判断,哪是年轻人自己随便对号入座的。”

范军芬认为,在网络世界,中医“肾虚”理论被严重简化、曲解。一些养生博主们为了博眼球、涨流量,把“肾虚”等同于“性功能不行”“身体虚”,传播“韭菜+枸杞 =补肾神方”“吃腰子补肾”等偏方式知识。这些内容在“直男社群”“养生小组”里广泛传播,缺乏专业医学背景的年轻人,轻易就把生活压力、不良习惯引发的身体问题,套进“肾虚”的标签里,进而产生“必须补肾”的强烈需求。

“补肾类”保健品销售火爆 是“真有效”还是“智商税”

记者打开某手机购物APP,搜索“男性健康”,弹出来的广告让人目不暇接:“加班没精神?XX补肾片,让你职场‘支棱’起来”“约会前一粒,重拾男人自信,她再也离不开你”。补肾保健品广告显然已精准瞄准年轻人的社交、职场、情感场景,将产品与“社会价值”“性吸引力”深度绑定。根据某头部电商平台2024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护肾类保健品在25-30 岁用户中的销量同比增长82%,增速远超其他年龄段。

同时,电商平台的算法推荐,成了补肾保健品精准触达年轻人的“利器”。23岁的大学生陈宇(化名)告诉记者,他只是帮其父亲在网上搜索过一次“脱发怎么办”。接下来的一周,就有短视频平台跳出无数“养生专家”“达人”为他“解惑”,购物APP首页不断推送“补肾防脱保健品”。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年轻人的搜索习惯、浏览偏好,把补肾相关话题、内容、产品,源源不断精准“投喂”给有“健康焦虑”的群体。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618购物节”,粗睾酮素、牡蛎精片、肾宝片……这类壮阳补肾保健药物,在某购物平台上很多款产品销量都在1万+以上,甚至某款“牡蛎精华男性成人保健品”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0万单以上,查看其主要成分是牡蛎粉,还添加了牛磺酸、氨基酸、矿物质等,功能上则标注了补肾壮阳、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一系列作用。这些保健药品真如标榜的有“奇效”吗?吃了后真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

对此,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男科专科主任徐智慧分析,市场上部分补肾保健品却成分模糊不清,宣称含有“人参、鹿茸、玛咖”等珍贵成分,实则有效成分含量极低。更有甚者,违规掺入处方药成分,靠“违禁添加”营造“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消费者身体造成极大伤害。这些产品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收割着年轻人的信任,成为真真切切的“智商税”。

“年轻人不当补肾可能带来多种健康风险。”徐智慧介绍,许多保健品中含有的有效药物数量很少,而且治标不治本,盲目地使用极有可能会造成肾脏功能的损伤,导致生理性失调加重,进而损耗肝肾。

“一方面,网上不明来源的保健违规产品问题突出,某些‘补肾保健品’号称是植物类产品,却违禁添加‘伟哥类成分化合物’;更重要的是这类产品虽然打着国外进口旗号,但大多来源渠道不正规。另一方面,还有‘食字号’产品向‘健字号’违规过渡,无良厂家通过在食品级产品里添加违禁化合物成分,制作大量类似‘牦牛睾丸素’等无正规资质保健品在网上售卖,欺骗消费者。此外,像男士修复膏,声称有壮阳功效,实际成分多为普通的护肤品或者是麻醉剂,并没有‘补肾’科学依据。”

专家称摆脱“肾虚标签”绑架 要回归科学认知辨证施治

“相比5年前,现在20-35岁来看‘肾虚’的人群较以往多了一倍。”徐智慧表示,当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巨大竞争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与此同时,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许多年轻人由于工作需要或个人习惯,经常熬夜、晚睡晚起,导致生物钟紊乱。肾脏作为人体的“清洁工”,需要在夜间进行排毒和修复。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工作,长期下去可能导致肾虚。

而破解“补肾焦虑”则需要回归科学认知。中医补肾强调辨证施治:肾阴虚者宜食枸杞、桑葚,肾阳虚者可食羊肉、韭菜,而肾精不足需综合调理。因此,范军芬建议:“年轻人应建立整体健康管理观念,补肾是系统工程,而非依赖药物。”

“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预防。”徐智慧强调,当年轻人不再被“肾虚”标签绑架,转而关注作息、饮食、运动的协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由内而外的健康。毕竟,肾脏的健康从来不是靠保健品“补”出来的,而是在规律生活中“养”出来的。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杨陶玉 陈岩明    编辑:陈俊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More>>  
·西安纵深推进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
·辽宁营口开展旅游食品安全检查
·福建南平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消费体...
·福建:给大型游乐设施上好“安全锁”
·福州发力整治殡葬行业歪风
·“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系列报道| 四...
·快递续重标准岂能“自说自话”
·多地推出租房保障服务 助力毕业生安居
·阶梯式退费、“7天冷静期” 湖北襄阳推...
·28年坚持送高品质水果到家!鲜丰水果打...
·做动漫赚钱的关键是“坚持住”
·一副AI眼镜最低700元不到?成为下一...
·钱塘江开渔了 首日总渔获近3000斤 ...
·好消息:第二轮1380亿元“国补”继续...
·成品油年内首个三连涨落地
·服务杭州农副产品、应急物资 “钱新仓”...
·长三角铁路“一碗好饭”再升级
·杭州80多家企业集中学习跨境电商实战技...
·全国首个互联网互动广告宣传合规指引在杭...
·如何放大演艺经济效应
·把情绪经济变成黄金赛道
·果子不如运费贵,荔枝价格与快递费用何以...
·花样新“夜”态活跃“夏日经济” 特色文...
·从黑悟空到“一娃难求”的LABUBU ...
·​全国多省汽车站购票机上线“碰一下”无...
·《2025年百万房产经纪人生存报告》发...
·修法立规强根基 强化消保护民生
·安徽3部门联合开展“小饭桌”食品安全巩...
·广西北海:“强督导+严监管”保障暑期旅...
·吉林龙潭:以服务促监管 推动农村食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