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下,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批国产汽车芯片认证审查企业名单及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并提出需利用规则、管理、标准等推动全球汽车芯片检测认证体系的构建,探索合格评定向创新链的转变,以创造认证认可的新价值。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汽车芯片质量认证进入新阶段,更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消费者的用车生活品质。 填补行业发展空白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这“三大件”是一辆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智能网联时代,汽车芯片对一辆车的重要性,不输于三大件。 随着智能网联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大幅提升消费者用车体验的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消费市场的宠儿。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L2级新车渗透率为55.7%,远超去年同期。考虑到更高的L1级新车覆盖率,业内预计今年智能网联汽车实际市场渗透率在80%左右。记者梳理10月上市新车信息发现,当月各大车企累计在国内市场投放52款新车,全部应用了智能网联技术,从售价3万元左右的微型车,到价值百万以上的追求极致性能的跑车,纷纷配置了智能网联功能。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芯片数量远超传统燃油车。某自主品牌技术部负责人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透露,一辆普通燃油车的芯片搭载总量在500颗左右,而一辆具备较高级别智能网联技术的汽车,其芯片数量在3000颗以上,甚至部分自动驾驶级别达L4的智能汽车,其芯片数量超5000颗,几乎是普通燃油车的10倍。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从前两年因芯片短缺导致多品类汽车产品价格上涨也能看出,汽车芯片的发展已成为汽车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毫无疑问,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芯片需求数量不断走高,同时对芯片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芯片的质量决定着其智能化等级,比如年轻消费群体偏爱的自动驾驶级别、家庭用车主打的智能座舱功能、车辆常用常新的OTA技术等。消费者最关注的汽车产品功能以及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芯片的质量。 不过,由于此前行业缺乏针对智能网联汽车芯片的认证审查技术体系,导致无法在产品量产前对芯片实际应用情况给出明确的结论判断,可能导致不具备相应能力的芯片应用在汽车产品上,影响消费者的用车体验。有鉴于此,此次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的出台,将有效弥补行业空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整体品质提升,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 保障汽车芯片质量 为何新规能有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整体品质提升,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呢? 首先,从安全性方面看,汽车芯片控制着诸多关键安全系统,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气囊系统等。比如,紧急制动系统中的芯片需要精确、快速地处理来自传感器的信号,以确保制动压力的准确调节,防止车辆失控。如果芯片存在技术故障或未经过严格认证审查,可能导致车辆紧急情况下制动失灵,给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再如,转向系统中的芯片负责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和车辆的行驶状态来调节转向助力,未经认证的芯片可能出现信号处理错误,使车辆转向不精准,增加碰撞风险。 其次,从稳定性方面看,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包括高温、低温、潮湿、震动和电磁干扰等。经过严格认证审查的芯片应该能够在极端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比如,发动机舱内的芯片需要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避免因过热而出现数据处理错误或功能失效;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安装在底盘等部位的芯片要能承受强烈震动,不影响其对车辆悬挂系统等的控制功能。 再次,汽车的使用寿命通常较长,一般可达10年甚至更久,这就要求汽车芯片能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持续稳定工作。据了解,芯片的认证审查过程会模拟车辆长期运行的工况,对芯片的老化特性、耐久性等进行测试,确保在车辆在全生命周期内芯片不会出现因质量问题导致产品失效的情况,增加车辆安全性,降低车辆故障风险。 针对上述方面,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正式发布,初步构建了覆盖汽车芯片“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上车应用”全产业链涵盖安全的可靠性认证标准体系,初步研发了一套国内汽车应用环境的功能和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模型、汽车芯片可靠性基准测试方法模型和技术,初步形成覆盖7组44项关键项目的可靠性测试清单;研究可授权复用的芯片设计要求及汽车芯片可靠性设计审查技术规范……如此种种,看上去复杂专业,却为汽车芯片的可靠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作为新兴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技术发展而言,其发展要依托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赋能,而芯片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因此,智能网联汽车若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对车规级芯片进行清晰的监管,这也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李万里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新规十分及时,将确保汽车芯片产品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范围内运行。 有望降低购车门槛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高度依赖进口芯片。针对此次首批国产汽车芯片认证审查企业名单的发布,业内普遍认为,这将有助于国内芯片企业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研发和生产,提升国产汽车芯片的质量和性能,促进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逐渐减少对国外芯片的依赖,保障国内车市芯片的稳定供应。 李万里表示,针对消费市场实际需求,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为国产芯片企业研发生产提供了明确技术规范,研发人员可以根据认证体系中的标准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认证体系对车规级芯片的通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安全性能提出了要求,这将引导企业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我国汽车芯片在智能网联方向的技术突破。 可以预见,新规将有助于芯片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加速其成长和技术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产芯片使用率逐渐提升,将降低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 在汽车市场中,标准先行往往被业内视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李万里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标准先行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可能并非充分必要条件。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很多先进研发技术是主观层面无法提前预料的,只有当技术突破到某一程度、需要去规制的时候才会出现相应的标准。此次新规推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前提。 不过,尽管在技术未正式投入使用前,难以提前推出相应技术标准,但这不意味着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会停滞不前。李万里表示:“可以明显看出,此次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是汽车芯片安全可靠性质量认证审查技术体系的开始,后续势必会紧随市场发展形势不断迭代,提升相应的芯片等级要求标准,以更好满足消费市场的用车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