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报 在线上消费愈发成为主流的今天,视频网站的种种乱象,是关系到数亿人的消费者权益问题。但这些年,用户吐槽、媒体报道、消保委约谈似乎都“见效甚微”。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购买一些视频网站的会员时发现,“同样的VIP服务,用不同手机购买的价钱竟然不一样。”人们还发现,这些平台存在广告特权描述不清、涉嫌虚假宣传、默认勾选自动续费、开通容易取消难、增设收费项目等问题。 乱象是带有结构性和行业性的,而并非个例 事实上,视频网站目前的一些做法明显有触碰法律红线的嫌疑。如《电子商务法》规定,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而目前不少平台充值会员的界面,依然只有“连续包年”“连续包月”等选项,且平台一般默认勾选“自动续费”。 需要指出的是,在正常市场生态下,有些乱象是可以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来净化的。但在网络音视频领域,我们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正如前段时间被约谈的11家音视频平台,几乎囊括了眼下市面上所有的主流平台——乱象是带有结构性和行业性的,而并非个例。 “用脚投票”空间有限,网站漠视消费者权益 不同于一般商品,音视频这样的线上服务性消费,一来单次金额不大,二来消费者维权门槛高,导致多数消费者只能“吐槽”,很难有效维权。这种状况下,将这类潜规则的消除完全寄托于行业自发调节,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行业监管和相关法律的尽快落实,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和组织,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不能让消费者与大平台单独“博弈”。 而对平台来说,追求盈利无可厚非,但生财得有道,目前音视频市场已拥有数亿受众,不管是用户付费习惯还是用户体验要求,都远非市场早期所能比,若仍将平台发展建立在“低用户权益保护优势”之上,对平台和行业的“成长”都未必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