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的宣平小吃,这三样老底子最落胃 都市快报报道 金华名气最大的小吃,当数宣平小吃。 地方小吃,多以地域命名。可早在1958年,宣平县就撤销了,所属地域分别划归毗邻的丽水莲都、松阳和金华武义三县。 也就是说,60多年过去了,虽然没有宣平县,可“宣平小吃”的称谓却一直流传至今。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宣平小吃种类多,有130多种,传承不易断绝。 其次,风味多元,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散落各地,皆可生根。 再者,很多在外地做宣平小吃的店,原料都产自宣平,这些原材料又带有极强的地域特性。“宣平小吃”,这是刻在武义人骨子里的4个字,现在的武义柳城畲族镇,就是以前宣平的中心。 武义小吃产业分会会长、浙师大文传学院特聘教授、知名地方文化研究学者雷国强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清廷为恢复明末清初因战乱而导致凋敝的浙江经济,鼓励浙江各县招募福建、安徽、江西、江苏等地的流民,入浙开垦山地发展经济。《浙江通史》记载,入浙开垦大军有数十万之众,其中宣平接纳一万之多,占当时宣平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交流的历史背景,促成宣平小吃种类多、风味多元。 不同季节、不同物产,二十四节气,都有不同的小吃。比如眼下是冬季,“小寒”吃鸡冠脂,以猪油渣和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少许糖、芝麻等,加水熬制成糊状;“大雪”可吃豆腐酿蛋,是用豆腐酿为主要原料,加入辣椒、姜丝、桂皮等香料,捏成圆形,烘烤而成的一种小吃…… “宣平小吃种类太多,凡是市面上见到的,宣平几乎都有,但最能代表宣平小吃特点的应当是宣平馄饨、宣平豆腐和宣莲汤。”雷国强如此推荐。 宣平豆腐 豆腐在各地的饮食中比较常见,且宣平小吃上百种,为什么偏偏拿宣平豆腐来说一说? 宣平豆腐最大的特点是口感爽滑,豆腥味不大,且做法独特。 这里豆腐是指广义上的豆腐,比如油豆腐、煎豆腐、香干、豆腐圆、干菜焖豆腐、豆腐羹、油炸豆腐丸等等。 这些豆制品小吃中,武义人最偏爱豆腐圆。而豆腐圆味道好不好的核心在于汤,“秘方”是以猪头或筒骨烧制。 像豆腐圆这种小吃,在武义的大街小巷都能吃到,但用猪头或筒骨烧汤的并不多见。 多番打听,我们找到了一家宣平人开的饭店——位于武义县石鹅湖水库山脚下的石鹅山庄,老板娘姓陈,她家的豆腐圆味美量大,汤都被我们喝得一滴不剩。 顺便提一句,这家饭店的鹅是土生的,味道也特别棒。去这家饭店,你不用点菜,让老板直接安排就行了。饭店边上就是石鹅湖,以前武义很出名的一个景点,现在没人打理,也不用门票了。 豆腐是百搭的,既可独立成主菜,也可以配搭任何主菜做配菜,冬天,农家最常见是萝卜丝炖豆腐,油豆腐炖青菜。 豆腐好不好,关键看两点:一是豆子好不好,二是水质怎么样。 宣平豆腐用水来自瓯江水系,属于“老天爷赏饭吃”。而当地土质适合种豆,山区豆类作物有14种,其中又以大莱出产的清风豆名气最大。光绪《宣平县志》称:清风豆,颗粒最大,皮带有青色,大莱出者最佳。 雷国强教授说,自隋唐开始,历宋经元至明初,朝廷都在柳城设立矿务转运司,负责招募各地矿工来开采银矿。东溪流域,属括苍余脉,如大莱以及乌溪等山地泥土富含铁质。“农业部门也调查过,大莱这个地方的土质含铁量特别丰富,所以种出来的豆从古至今都特别好”。 宣平馄饨 对于馄饨的来历,古时候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宣平馄饨的“鲜”,金华独一份。在柳城城中路的“宣平正正”馄饨,是公认味道比较传统的,我也特意过去品尝了一下。宣平馄饨皮薄肉多,浇上秘制汤料,虽然简朴,味道却极好,味鲜爽口,还有点嚼劲。 除了这家,位于武义县城的谢家馄饨,以及武义古街的陶记馄饨,在当地口碑都还不错。 “皮薄可照影,汤清可泡茶。”——这就是宣平馄饨的写照。 除了手工精细,宣平馄饨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味鲜,传统的宣平馄饨必放虾皮;二是必放猪油,而且猪油必须用带猪皮的肥膘来熬制。 煮宣平馄饨,烫一下就熟了。水烧开,马上放入包好的馄饨,过几秒钟就马上捞起装进碗里,你不用担心馄饨可能会没有熟透,因为馄饨皮很薄馅也嫩。 雷国强说,这里古属瓯越,宣平溪是瓯江源头支流之一,商旅交通频繁,使当地饮食在重咸嗜辣的山地饮食文化的底色上,又增添了温州等地滨海美食文化的色彩。 宣莲汤 柳城种植莲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宣莲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被誉为“江南第一荷花之乡”。“十里荷花物种园”的负责人王核说,作为全国的三大名莲之一,宣莲的特点是粒大肉厚,“酥而不烂,入口即化”,离开柳城,即便是在武义县城附近种植,“味道都变了”。 莲子不同于其他小吃,讲究手工艺,只要有原材料,很多人都会自己做,比如莲子羹、宣莲汤、八宝粥、糖水莲子、莲子炖鸭等。去哪里能吃到好吃的宣莲汤呢?推荐柳城的“十里荷花”,正宗,味美,景也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