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广州讯(陈晓莹 记者李青山)记者获悉,近日,广东省佛山市选送的顺德区食品溯源试点案例“以追溯为手段,构建食品安全全链条社会共治管理模式”在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技术单位、企业推荐的126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首届全国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成果十大优秀案例,食品溯源智慧监管“佛山经验”也受到了市场监管总局和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的关注与肯定。 佛山市目前拥有食品生产企业1309家、食品集中加工中心17家、食品经营者(包括食品销售和餐饮)约20万家。为解决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量多面广、规模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监管部门人手紧张等难题,佛山市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构建“食品安全全链条社会共治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日常检查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政府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共治体系,不断探索食品生产经营全程留痕、信息追溯管理模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助力佛山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生产企业源头赋码,实现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追溯。试点生产企业通过源头赋码,在不增加生产企业资金投入、不改变销售环节工作流程、不影响消费者购物便利前提下,使用溯源平台录入原料信息,上传供应商证照及批次合格证明,生产时录入关键点记录、出厂检验报告,销售时出具含追溯二维码的销售单据。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台账信息全链条电子化,另一方面,可以倒查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批次原料的信息,实现“来源可查、过程可控、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全程实时监控管理。 小作坊“电子追溯+视频”,实时监控杜绝掺杂掺假。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构建“互联网+食品追溯+阳光车间”信息化监控体系,实现了小作坊从原料查验入库、生产加工、产品检测、销售出货、配送售卖五个环节的电子化追溯和实时视频监控管理。同时,部分农贸市场内设立了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直供点,确保原材料从进货查验到市场终端销售的全过程数量一一对应,杜绝小作坊在加工过程中掺杂掺假的可能。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通过电子追溯能在第一时间锁定源头、追踪流向,依法处置。 农贸市场链条溯源,加强重点品种食品安全监管。试点地区农贸市场逐步覆盖生猪肉品、水产品、烧腊熟食、湿粉、蔬菜、豆制品等六大重点品种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的可溯源管理模式。生猪肉品从屠宰场源头溯源信息录入赋码出场,市场档主通过扫描“一猪一码”,将屠宰时间、检验检疫等信息导入系统,来源去向、检验检疫信息一目了然。水产品、蔬菜通过农批市场入场查验、交易赋码,农贸市场扫码收货,实现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终端“点对点”对接。烧腊熟食、湿粉和豆制品,由生产企业(小作坊)录入生产加工信息,源头赋码出场,市场档口扫码收货,消费者扫码查阅,同样实现“点对点”全过程溯源管理。 餐饮单位风险治理,保障特定群体餐饮安全。餐饮服务单位录入进货票证,监管人员实时对餐饮企业的证照公示情况、食品安全状况、索证索票情况、人员健康管理情况等进行线上检查。消费者实时查看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后厨加工操作过程。目前,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养老机构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大型餐馆等餐饮服务单位应用系统上传进货票证、加强过程管控、展示重点信息、处置问题食品;执法人员应用系统检查,实现监督检查全程电子化。 据悉,佛山市正积极打造“先行示范、试点标杆”全域高质量推进溯源管理工作模式,以顺德区为先行先试区,禅城、南海、高明、三水试点单位同步推进,溯源管理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截至7月10日,佛山全市共有15家食品集中加工中心、304家食品生产企业、273家农贸市场(含批发市场)、1814家餐饮服务单位在市级或区级自建系统注册登录,实现“一户一档”信息化溯源管理。通过首站录入、全程赋码,汇集生产、经营上下游溯源信息,建立重点品种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全过程追溯机制。 佛山市市场监管局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继续通过“三强化”(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强化溯源培训推广、强化日常监督执法),充分利用智慧监管手段,分批次、分类别推进食品全过程溯源管理,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