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 据7月20日《新京报》报道,近日,记者在北京卧底两家必胜客餐厅发现,其后厨存在多种食品安全问题:食材不按时废弃;将过期食材“化整为零”售卖;烹炸用油长期不更换,相关指标超标近一倍……目前,其母公司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已对涉事两家餐厅闭店调查。 知名餐饮企业本应带头遵守法律法规,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和服务,结果其后厨里竟然藏着这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 过期食材不“过期”,并非个例。很多网友表示,餐饮店大多存在类似问题。比如,去年有媒体记者卧底大润发超市济南某分店,发现店员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隔夜肉,不新鲜的肉特价卖,产生酸臭黏液的肉冲洗后再卖,发臭变质的绞成肉馅儿或灌成香肠…… 2015年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之后,相关部门又积极推动食品造假行为入刑。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又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然而,高压态势下,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案件仍不在少数,这暴露了当前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薄弱点:一是监管部门的查处效率有待提高;二是对查出问题的商家惩戒力度不足。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的资料显示,上述新闻中涉及的一家餐厅今年3月便因操作间食品原料超过保质期,被有关部门没收违法所得337.01元,罚款5万元。可见,其并未认真整改,这与违法成本较低有很大关系。此外,出于追求利润和控制损耗成本,一些门店管理人员往往选择铤而走险。 节约成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不能把过期食品的隐患和危害转嫁给消费者。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亟待法律发力。今年4月,成都高新法院公开审理一起火锅店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付某某因授意店内两名员工将顾客食用后的废油回收加工制成“老油”,再将“老油”添加到新锅底中对外销售,被当地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最终,付某某被判10倍罚款1376万元,并获刑10年。对该判例,网友们拍手称快,这对商家来说显然会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打造一个品牌、赢得良好口碑,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坚守,但毁掉一个品牌也许一次“危机”就够了。对此,涉事商家自然要彻底反思、整改,其他商家也要引以为戒。 合力守护餐桌安全、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依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