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桑雪骐)7月28日,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低碳、绿色、智能、时尚家电消费的升级需求,将开展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优化绿色智能家电供给。 日前,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绿色智能产品的供给上,家电行业和企业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与此同时,要推动绿色智能产品在城乡市场的进一步普及,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补齐家电市场短板弱项,打通家电消费堵点。 绿色智能家电市场持续升温 “绿色”和“智能”,是近几年家电行业的两大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电研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总工程师王玲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GB/T32161、GB/T39761.1等标准中明确指出,符合生态设计理念和评价要求,即在全生命周期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能源消耗少,品质高的家用电器产品,为绿色家电产品。“也就是说,绿色家电不仅仅是节能家电。”王玲说。 “在绿色节能产品的供给上,过去的20多年里,家电企业在产品节能环保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解释说,与以往相比,绿色智能家电具有节能节水环保的特性,并且功能强大、易操作。以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这5类产品为例,预计2022年能效二级以上产品的整体产销量将达1.1亿台;电饭锅、吸油烟机、微波炉、电磁灶产品中,预计2022年能效二级以上产销量可接近5000万台。可以说,现在我国家电的绿色节能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王玲则表示,2015年,国家将绿色制造工程作为国家五大工程之一。为有效推进我国绿色制造工程的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等相关部委提出了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产品,“十三五”期间发布了涉及空调、冰箱等600种绿色家电产品,有效推动了绿色家电产品的发展。 姜风向记者介绍,目前。“智能”已作为标配功能成为多数家电产品的市场卖点,搭载Wi-Fi功能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并且正从大型家用电器开始向厨房电器和小家电渗透。智能化水平更高的智能家电,开始从单品智能向多设备互联互通以及全场景模式升级,品种日益丰富,智能家电生态日趋成熟。“比如,智能冰箱结合用户烹饪、采购、健康等需求,形成食品健康管理服务生态;智能洗衣机结合用户衣物、洗涤剂采购,衣物护理、清洁等需求,形成围绕衣物的服务生态等。”姜风举例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除螨仪、洗地机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0.1%、32.9%,家电消费品质升级类的智能投影仪和智能按摩仪同比分别增长89.5%和34.8%。中信证券研究部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过去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规模即将突破6000亿元。 各地促消费政策密集出台 “有了三重补贴,一级能效的智能空调价格就不算贵了。”南京消费者林女士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她刚刚把家里用了10多年的空调换成了国产品牌一级能效的智能空调。“比如卧室用的1.5P挂机,除了江苏政府的绿色节能补贴,还有企业的店庆促销优惠和以旧换新补贴,原价2900元的空调折下来不到2400元。”林女士表示。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各级政府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政策密集出台。比如今年6月至10月,在京消费者可在京东、苏宁、大中、国美等企业自有线上平台参与领取绿色节能消费券,线上线下均可使用。前不久,陕西西安也开始发放绿色家电消费补贴,补贴金额为2200万元(西安市政府补贴2000万元,陕西银联补贴200万元)。 “此次政策明确提出包括支持开展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强化全链条服务保障、夯实基础设施支撑等在内的9条具体措施。”姜风表示,与10多年前的上一轮家电下乡等政策相比,这次相关部门提出的是指导意见,实际实施还是由各省市等地方政府来做。“未来低增长将会是家电行业的新常态。这种形势之下,以旧换新将成为市场主旋律,消费增长将主要靠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以及新品类扩展来拉动。”姜风说。 中国家电服务和维修协会主席团主席刘秀敏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家电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政策是政府促消费、惠民生、助企纾困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及高质量服务发展的至关重要机遇。“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提升绿色智能家电产品的渗透率,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将成为家电行业转型升级新趋势。”刘秀敏说。 同时,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出各项促消费政策。据了解,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多年来持续开展“以旧换新”“汰旧换新”节能惠民活动。就在今年5月份,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组织开展了“百城千乡万户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活动。 绿色智能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通知》中提到,要完善绿色智能家电标准,推行绿色家电、智能家电、物联网等高端品质认证,为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提供指引。 “截至目前,我国家用电器现行标准共计503项,其中国家标准289项。近年来,家电标准化工作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不断健全了绿色智能标准体系,加快安装维修服务标准研制,为推动家电消费提供支撑。”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将持续完善绿色智能家电标准体系,重点强化家电安装维修标准化力度,助力家电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家电消费扩容升级。 刘卫军介绍称,在绿色家电标准工作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了《电风扇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等一批主要家电产品能效、水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还发布了《绿色产品评价 家用电器 第1部分:电冰箱、空调器和洗衣机》标准,规范了绿色产品评价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在智能家电标准方面,“十三五”以来,我国先后制定27项国家标准;在家电安装维修标准方面,针对热泵热水器、洗碗机等新兴热销产品,制定了《家用和类似用途热泵热水器安装规范》等国家标准。 尽管绿色智能标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王玲认为,目前绿色家电产品标准体系仍有进步的空间,绿色制造技术水平也仍有待提升。 从已发布的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可以看出,“一方面,相关部门公布的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中,家电产品仅大约20个左右,主要是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部分家电产品无绿色产品标准可依;另一方面,绿色家电产品的评价包含四大属性,分别为能源属性、资源属性、环境属性和品质属性。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产品碳评估指标需要重点突出,且随着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部分评价指标项目、数值等也亟需更新。王玲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团体应整合资源,尽快研发出台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解决部分绿色家电标准缺位的问题,引导家电产品全品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王玲指出,绿色家电是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绿色属性。目前,家电行业普遍存在着家电产品绿色低碳设计评估方法及评估工具缺乏、生产过程存在环境污染、产品主要性能提升技术有待提高、绿色回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家电能源、资源、环境、品质四大绿色属性的提升。 此外,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家电中心主任周锋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的智能家电,大多数都是自成各家体系,因此市场上的智能家电多以单个产品为一个终端,往往需配合一个无线终端来控制实现,没有统一标准的“战略级”产品。 性价比与服务能力待优化 周锋华认为,性价比不高、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可靠性和质量保障待提高及产品的兼容性不强,是目前智能家电进城下乡路上的几块绊脚石。这里所说的的性价比包括产品的价格成本及用户的使用成本。使用成本包括用户的购买费用支出、自身时间精力的消耗以及承受产品自身所具备的风险。 “产品的摄像头和语音识别功能,可以独立连接Wi-Fi网络工作,并且通过手机、平板或是PC访问实时画面,内置的运动、面部识别及声音监测功能还会在发现异样时向用户的手机发送通知消息,实现更安全的家庭居住环境。”不过,周锋华认为,这些功能实现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 周锋华还提醒消费者,真正能解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智能家电产品,通常包含比较多的各类电子元器件,技术也比较新,因此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是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因素之一。智能家电的很多功能及控制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软件的安全性能和功能性能是否满足要求,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用户体验和质量安全。 售后服务方面,“绿色家电在使用过程中的保养等要求比传统家电更高。”中国家电服务维修协会主席团副主席郭赤兵表示,绿色和智能性能给家电产品带来工艺、材料、运输、组装、运用、使用培训、维护保养、拆卸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郭赤兵举例说,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以空调等使用制冷剂的产品最为突出,绿色产品制冷剂具有高压、易燃等特殊性。在运输、安装中,对人员技能、安装流程有更高要求。在使用过程中,绿色产品对使用维护的要求也较高,尤其是节能、节水等环保产品和清洁清洗等健康产品。“绿色智能产品因其技术和结构的复杂性,现在的可靠性比传统成熟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故障率也偏高。一旦出现故障,对维修服务人员、维修工具仪表、维修备件耗材要求也均相应提高。因此维修成本较高,维修时间相对长一些。”郭赤兵说。此外,在回收处理阶段,绿色空调产品对拆卸技术的要求较高,空调和冰箱等制冷产品对运输、储存和制冷剂回收处理也有特殊要求。 今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3C家电网上消费教育基地”启用,为消费者提供有关3C家电消费的咨询服务。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整合行业协会、消协组织和产销各方的力量,健全绿色家电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放心的使用服务。特别在农村地区,售后服务体系还需加强,要积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设立维修服务平台等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有保障的售后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