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济南讯(记者尹训银)近期,有消费者反映在微信群购买的白酒收货后发现是假酒,要求退货退款时被拉黑、踢出群,无法维权;还有消费者反映在第三方平台购物后,卖家主动添加微信进行售后服务,实则进行商品推销。事实上,这均是利用公域引流转为私域经营的营销新策略。近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应充分认识私域营销模式中的潜藏风险,客观理性消费。 据了解,私域营销是针对私域流量的营销活动,其模式大多是通过公域引流后开展私域经营。一般是经营者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官方网站、专属APP及小程序等平台与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之后通过深度互动,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营销,从而实现营销内容低成本精准送达和流量高效转化的一种营销方式。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认为,私域经营作为新的营销策略,契合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与即时性的消费需求,但私域营销私密性也给不法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带来了新的消费侵权问题,存在4个方面的潜在风险:一是虚假和夸大宣传,在私域环境中,内容提供者拥有绝对话语权,部分不良商家为吸引消费者,夸大商品功效、伪造销售数据、虚构用户评价,甚至隐瞒保质期、使用期限或禁止事项等重要信息,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二是质量良莠不齐,在私域环境中经营者鱼龙混杂、经营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三是个人信息易泄露,私域经营者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用户,会收集大量与业务无关的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四是消费维权难度大,由于私域营销模式具有隐蔽性,缺少平台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平台一般仅承担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从而导致消费者难以通过平台进行维权。 对此,山东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应增强安全理性意识,充分认识私域营销模式中的潜藏风险,精准辨别各类信息真伪,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正规平台消费,注意留存相关购买凭证。 同时,山东省消协呼吁相关经营者加强自律,始终秉持诚信原则,在商品售卖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宣传行为;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持续优化私域平台各项功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交易平台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加强平台自治,注重监测不良导流行为,对发生在平台上的不法交易行为及时依法依规处置,共同营造公平交易环境。建议相关部门及时研究私域营销的趋势特点,持续完善法规体系,增强执法监管针对性和穿透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