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空间里放着舒缓的轻音乐,投影仪上是PPT课件,一位老师手持话筒讲着课,摆放随意的桌子旁坐满了年轻人,一边小酌,一边听课……近段时间,这种邀请青年学者到酒吧讲述研究课题的经营模式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学术酒吧”在不少城市悄然出现,收获了一大波年轻人。 “我从6月份就陆续参加了一些‘学术酒吧’的活动,第一场在上海Bunker酒吧,嘉宾是饮食人类学家曹雨,讨论的题目是‘厨房末日启示录’。”95后男生阿鱼回忆道,在四个小时的讲座中,曹雨围绕“厨房是不是一个可以被替代的空间”“除了食物,我们还能在烹饪中获得什么”等问题展开讲述和讨论。“当时连过道都站满了人,互动时间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句,感觉和朋友聊天一样。” 阿鱼告诉记者,在那场活动中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都是对特定话题感兴趣,结果在这些非正式学术探讨中收获了一种建立在话题交流和观点分享基础上的情绪价值,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学术酒吧”,发现杭州也有不少,“番目里学术酒吧”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该酒吧从8月中旬开始营业,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七期学术讲座,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五晚上。不过,“番目里”只是主理团队正在做的一个“学术酒吧”品牌,并没有固定的场地。“简单来说,我们和酒吧是合作关系,我们负责招募老师和听众,酒吧负责场地和酒水。”小红书主页如是写道。 一位资深酒吧创业者告诉记者,“学术酒吧”的出现实际上为酒吧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思路,“办一场学术讲座,成本主要集中在邀请老师的费用上,除此之外几乎无成本,现在有不少酒吧在尝试这种形式,通过收取讲座门票实现营业额的增长。”他还表示,“番目里学术酒吧”这种合作模式未来或许也将成为“学术酒吧”的一种主流模式。 在阿鱼看来,当代年轻人去酒吧,喝酒是次要的,希望收获共鸣和情绪价值是主要的。“酒吧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社交属性,不那么严肃的氛围往往让人觉得松弛,而学术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流的门槛,让参与其中的大家迅速获得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