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武汉大学雷军班到小米科技园参观,送了小米CEO雷军几份礼物,其中一件是“雷军班”同款班服。雷军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穿上班服、套上武汉大学最新款羽绒服的视频,并配上“跟大学生穿同款,感觉瞬间变年轻”的文案,这款羽绒服迅速走红。“武大官方文创店”小程序显示,这款羽绒服已结束预售,下单人数高达1488人。 武汉大学羽绒服走红的背后,正是近年来持续火热的高校文创生意。从开学季、毕业季的创意伴手礼到一年四季持续推陈出新的文创产品,从纪念品到校园文创产业,高校的文创生意已然走上越来越成熟的“破圈”之路。 高校文创这门生意由来已久 记者了解到,武汉大学这款羽绒服中长款预售价598元,长款预售价658元,采用防风面料、优质白鸭绒,正面还有“武汉大学”绣字校标,并附赠两枚可拆卸校徽肩章,商品预售截至去年12月12日20:00,限量发行,从12月30日起按下单顺序发货。据武汉大学校内文创店店员透露,本来订购这款羽绒服的人就不少,雷军发布视频,相当于做了代言人,销量又迎来了一波上涨。 高校文创生意从何而来?又是因何而起? 事实上,高校文创生意由来已久。1882年,哈佛大学学生创办THE COOP,最早只是一个出售书籍、学习用品的小木屋,1916年,其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分店,规模不断扩大。如今说起THE COOP,它已成为一个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建的文创品牌,经营范围从书籍、学位袍到文创周边、纪念品等等,种类一应俱全,已经是享誉全球的校园文创用品商店。 追溯到国内,早在二十多年前,众多高校的校园内就已经卖起了印有校名和校徽的信纸、本子、校园风光明信片等产品。网上公开资料显示,当时一般是学校后勤集团或者校办来制作这些带有校园标志商品的。而今,随着校园文化发展、学生校友需求增加、校外打卡游学热,国内各大高校正在争相涌入文创产品赛道。 高校“正规军”上场,各显神通 在“高校做文创”的热潮下,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诸多名校在内的高校,已在线下开设多家文创实体店,有的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清华大学成立官方文创品牌“清华印象”,武汉大学创办“武大文创”,浙江大学成立“浙大文创”…… 除供学生、校友和游客购买的线下店外,高校们在线上也没有闲着。例如,“武大文创”建立了线上小程序商城、自助售卖设施点等销售渠道,目前累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已达两百余种;浙大在淘宝上开设的店铺中,销量较高的几款文创产品均显示已售1000多件。 记者浏览各大高校线上店发现,中性笔、签字笔、笔记本、明信片、文化衫等文创产品已不算稀奇,为了吸引更多关注,高校们可谓“各显神通”。有的根据节日推出新品,例如最近,“浙大文创”推出新年系列文创产品,包括36元一套的2025年插画月历、25元一套的2025年年品套装、48元一套的2025年春联套装。其中,年品套装包括冰箱贴、红包和挂历,春联套装包括福字一张、春联两副,目前两者均已售罄。 还有的结合毕业季、开学季、校庆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集中上新,甚至玩出了联名、合作等新花样。去年3月,北大和泡泡玛特联名推出DIMOO系列棉花娃娃;正值毕业季的6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山东曹县合作生产了定制汉服;7月,北大于126周年校庆时推出一款名为“燕园风华”的马面裙。 文创背后的企业化经营 高校做文创,谁在赚钱?从目前各高校的相关披露来看,实际控制权应在高校自己手中。比如,“清华印象”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下设的全资子公司负责运营,对外宣称所得收益通过基金会用于支持学校发展;“武大文创”珞珈印象的认证主体是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同样是武汉大学,总持股比例100%;“浙大文创”由浙江浙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是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下属企业。 不难看出,这些文创品牌均为企业化经营。“大学出版社和学校关系密切,学校本身无法经营产品,但出版社可以代为操盘。一般来说大学出版社以教材为重要营收,文创可以视为新的营收来源,武汉大学的文创品牌就是成功案例之一。”出版业相关人士表示。 校园文创生意发展得如火如荼,不少供应商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例如以文创为核心业务的深圳市元景工艺品有限公司,其曾与国博团队共创在网上走红、“一贴难求”的凤冠冰箱贴,如今已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00多所知名院校开展校园文创产品合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校发展自营文创,是近年来其越来越重视保护无形资产的一种体现。“‘武大文创’实体店开业时,就提出了‘讲好武大故事,传播武大文化,打造武大文创’的开店宗旨,武大官方发文还有‘加强对学校无形资产的保护,规范校园文创产品市场秩序’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