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讯
消费资讯
避免恶性价格战 消费贷利率重回3字头
 
2025-04-09 09:54:45   杭州网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进入4月,多家银行的最新消费贷利率重回3%以上,从3月的最低2.5%到4月份的不低于3%,银行消费贷利率迎来了紧急回调。为何银行刚给消费贷利率松绑没多久又戴上了“紧箍咒”?利率进退之间有何深意?3%利率的消费贷还能放心贷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利率大回调

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通知,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在政策的加持下,多家银行先后通过限时优惠、发放优惠券、免息券等方式疯狂揽客,宁波银行“宁来花•直接贷”消费贷利率甚至最低降至2.49%。

然而进入4月,此前常见的“2字头”优惠利率已难觅踪影,当前市场主流的消费贷产品利率集体上调至3%及以上。记者调查发现,多家银行近日上调个人消费贷利率,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机构。

例如,中国银行“中银E贷”的年利率已由2.72%上调至3.1%;建设银行“快贷”产品年利率则从2.8%调整为3%。股份行方面,招商银行“闪电贷”年利率上调至3.4%,3月份则为2.58%,一口气上调82个基点。城商行方面,此前叠加优惠低至2.49%的宁波银行“宁来花”利率调整到了3%。

北京一位贷款中介告诉记者,之前咨询过的消费贷利率已经从2.78%提高到3%,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办理,“银行不再发放降息券,低利率消费贷已经贷不到了”。某股份行客户经理也对记者表示,4月1日起,所有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宣传,被要求全部撤回,该行已不再发放低于年化利率3%的消费贷款。

控制坏账率

消费贷即个人消费贷款,是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以消费者信用为基础,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置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消费贷可用于购车、装修、大宗消费购物、旅游、出国等个人或家庭合法消费。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

在国家大力提振消费的当下,消费贷利率优惠为何突然刹车?对此,上述银行客户经理表示,3月份各大银行为了抢客冲业绩,不惜大打利率价格战。在这种情况下,对客户的审核也就没那么严了,一些人也会利用消费贷来套利,本次利率上调的原因或与行业自律相关。

根据现行监管规定,消费贷资金不得用于购买理财、股票、房产、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置换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投资等用途。此外,贷款资金也不得在本人账户间进行转账。然而,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有不少网友分享他们获得消费贷后取现还贷的“新玩法”。据了解,部分用户利用消费贷的低利率申请借款后,将资金取现存入其他银行赚取利息差或用于偿还其他贷款。

上述贷款中介也对记者表示,当前房贷利率普遍在3.3%左右,而3月份的消费贷利率最低可至2.5%,然而有些客户办理消费贷并不是为了消费。

显然,这种消费贷背离了支持消费的初衷。而且,消费贷利率卷到2.5%,如果被用于套利,更容易增加坏账率。

在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银行将消费贷利率调整为不低于3%,反映了监管层对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此举将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避免恶性价格战,引导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领域。

余丰慧表示,低于3%的贷款利率可能无法覆盖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稳定性。过低的利率也可能引发市场过度借贷的风险,增加个人债务违约的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个人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为30%,约1万亿元。

一些中小银行的消费贷不良率更是激增。记者注意到,渤海银行近期公布的2024年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1.76%,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虽然贷款业务整体风险下降,但个贷尤其是消费贷款,不良压力却显著上升。2024年,渤海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攀升至4.1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高达12.37%,较上年末的4.4%大幅增加接近8个百分点。

贷款应理性

虽然消费贷利率重回3%,但在余丰慧看来,消费贷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依然具有吸引力。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融资渠道,消费贷通常仍能提供较为便捷的资金周转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很低的利率,其实可能有很多水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利率超低的消费贷,实际上有着多种限制。例如,有的是新客专享,明显是为了获客。一旦用户选择续贷或者继续增加借贷金额,贷款利率将会不断上调。有的则是使用利率优惠券,一旦优惠券到期则不再享受超低利率。

眺远咨询董事长高承远认为,过低的利率可能使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从而超出自身能力盲目借贷,加重个人债务负担。消费贷利率回调,消费者的借贷成本上升,有助于消费者更加理性地评估自身还款能力,避免过度负债。

专家表示,不同消费者基于自身财务状况和资金需求的不同,对于利率的敏感度也有所差异。银行不能仅仅依赖于低利率,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优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来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例如,银行可以开发针对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的定制化金融产品。在下沉市场方面,银行要依据下沉市场文化、习俗和消费特点定制产品,加强耐用品消费等领域信贷支持,开展基于新型抵押物的消费金融产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聂国春    编辑:陈俊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More>>  
·豉香型白酒新国标发布
·避免恶性价格战 消费贷利率重回3字头
·为打造高品质住宅注入强劲动力
·让消费新场景释放更大效能
·沈阳都市圈消费维权联盟:当发展经济好助...
·吉林白山:多举措推进品牌建设 激发城市...
·安徽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
·上海:2025年清明节假期共受理消费者...
·层高提至3米、4层及以上要有电梯 《住...
·百果园遭遇市场寒冬 高端水果模式何去何...
·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发布 增...
·“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系列报道 | ...
·超50家银行关闭ATM扫码存款业务
·把牢春茶上市季 解剖麻雀式护航辖区茶企...
·“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西湖景区...
·社交平台超六亿播放量 新中式线香升温
·周五在工位 周末在国外 年轻人解锁“4...
·“进口椰油”竟是“国产椰油”
·文旅消费热 经济活力足
·化体育“流量”为消费“增量”
·人气涨起来,消费旺起来
·财经观察:清明假期消费市场春意浓
·移花接木的公证费,进了谁的腰包?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蛋价已连降5周 专家研判后期走势
·清明假期北京文旅消费双增长
·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新规落地 为家用摄...
·三部门联合发布《意见》 推进金融纠纷调...
·自家安装可视门铃也不该随心所欲
·“人人喊打”让“照骗”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