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风险,中央网信办督促指导重点平台针对性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据5月22日央视新闻报道) 打开手机,无数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滑动屏幕,每一条内容似乎都精准契合内心的偏好。在算法推荐构筑的数字世界里,我们既是受益者,也可能成为被操控的对象。近年来,算法乱象频发,从信息茧房到大数据杀熟,从沉迷诱导到价值观影响,技术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然而,简单地整治并非解决之道,关键在于推动技术向善,让算法服务于人的发展,而非异化为控制人的工具。 算法的异化现象令人忧虑。青少年在短视频的无限推送中消耗大量时间,消费者在精准推荐下冲动购物,极端观点在封闭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强化。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算法过度追求用户停留时长和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当技术仅以效率和增长为目标,人性就容易被简化为可计算的数据点。算法本应成为拓展认知的工具,却在某些场景下成了限制视野的高墙。因此,必须重新审视算法的设计逻辑,使其回归服务人类的本源。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决定其影响的是背后的价值选择。古代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推动了知识的传播,近代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提升了人类福祉。这些都表明,只有当技术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时,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今天的算法同样如此——它可以是信息分发的利器,也可以是操纵认知的武器。一些平台已经开始调整算法策略,例如增加防沉迷提醒、优化内容多样性、减少低质信息的推荐。这些尝试证明,算法可以兼顾效率与责任,其中关键在于开发者是否愿意将向善的理念融入代码之中。 推动算法向善,仅靠企业自律远远不够,还需制度约束、行业共识和公众监督,多方协同治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规定,要求算法透明、公平并保障用户权益。但法规只是底线,真正的进步需要技术开发者、企业、用户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算法设计者应秉持社会责任,避免利用人性弱点;企业需平衡商业目标与公共利益;用户也应提高数字素养,理性对待算法推荐。只有形成社会共治的格局,才能确保技术发展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算法的未来,不应是无限放大人性弱点的工具,而应成为拓展认知、促进理解的桥梁。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而非在数据牢笼中越陷越深。整治算法乱象,本质上是让技术回归其应有的价值——服务于人而非支配人。唯有坚持技术向善,算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