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挖掘资源潜力打造蓝色品牌 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 海南是陆域小省,但却是海洋大省。海洋是海南的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海洋经济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力量。靠海而生、向海而兴,一直是海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引擎。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在海南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海南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产业、海洋航运物流业、海洋渔业等均有明显进步。 海上旅游方兴未艾 “站在高处俯瞰游艇出海,犹如万箭齐发,太壮观了。”前不久,来三亚旅游准备乘坐游艇出海的重庆籍游客李明在高处观赏三亚海景时发出了如此感慨。 如今来海南旅游,除了欣赏热带美景、畅享免税购物,与蓝色海洋来一次亲密接触已成为不少游客的“必选项”。目前,海南省海上冲浪、潜水、低空飞行、香蕉船、海上拖伞、游艇出海等一系列海上游项目相继推出。 近年来,随着三亚海上游乐器材和设施日渐完善和丰富,海上游乐项目已成为游客出海游玩的重要配套项目,三亚旅游已实现从“看海”向“玩海”的华丽转变,海洋资源正成为海南旅游的独特符号。 海南,有着宜人的气候、纯净的空气、和煦的阳光、湛蓝的海域、细腻的沙滩……这些为海上游项目的兴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南蓝骑士游艇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振华说,目前,公司游艇出海预订十分火爆,“从2020年5月份开始,三亚的游艇租赁市场很受欢迎。根据数据统计,今年的100位客户抽样调查中,有40%的客户是第三或第四次来三亚旅游度假,以‘80后’‘90后’‘00后’为主流”。 三亚游艇帆船协会副秘书长左志勇说,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同期相比,出海艘次和游客接待人次均增长80%左右。根据游艇的船型、产地、大小不同,假期预订价格人均500元至800元不等,但仍“一艇难求”。 不仅在三亚,海南其他滨海城市的海上游项目也是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在海口市秀英区西海岸的海口市国家帆船基地公共码头,记者看到,这里的海上运动系列项目有单体龙骨帆船、电动水翼冲浪板、摩托艇等,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还有教练陪同练习。海口海旅码头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来码头体验海上游项目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海上游项目已成为码头基地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大力培育“蓝色引擎” 在位于海南省临高县新盈镇的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依靠蓝色海洋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路。从创业之初的8口网箱增加到1000余口,并将业务拓展到海外,该公司总经理黄达灵对面前这片海充满了感激之情。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往今来,海洋都是沿岸渔民获取食物来源的巨大宝藏,但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深水养殖却是近年来人们探索的新方向。 临高县海岸线长71公里,海域面积376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条件得天独厚,是海南省有名的海洋渔业县。在临高,深水网箱养殖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该县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培育“蓝色引擎”,做大做精做强深海养殖业,着力打造海南西部海洋产业基地。全县现有深水网箱3000多口,像海丰公司这样的养殖基地正成为一个个“蓝色银行”,既促进了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满足了市场对海产品的需求。 深海科技助腾飞 “海洋牧场”在海南打造了一个个“蓝色银行”,而深海科技的发展也为海南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深海所落户三亚以来,利用三亚良好的地域区位,建设成为国家深海研发试验的共享开放平台。该所“探索二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与“探索一号”科考船进行了多次联合深潜作业,并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万米海底实时4K视频直播。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实验室钳工周皓说:“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在海南省、三亚市和有关部门帮助下,我们的科技攻关取得丰硕成果。” 北有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南有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今天的海南科技创新势头迅猛。 挖掘资源潜力,打造海洋品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副厅长陈景进表示:“长期以来,‘海洋经济小省’与海南‘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十四五’时期海南将抓住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培育壮大附加值高、成长性强的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旅游、现代海洋服务业等千亿元级海洋产业集群和海洋渔业、海洋航运、海洋油气等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争取至202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4.3%,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