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如何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1.积极管理手机隐私权限,在安装软件时,将涉及隐私信息但又不需要的权限关闭,已经安装的则可以进入设置界面进行关闭权限的操作。 2.从正版商城下载应用软件,正版商城基本都经过人工复核,在安全性方面还是更靠谱,很多非正版商城下载的软件更易越界。 3.提高自我隐私安全保护意识,不要轻易授权密码记录、指纹验证等核心隐私数据。 4.防范公共WiFi,转账与支付时改用数据流量。 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算法推荐,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当你一打开手机,看到App里各种 “精准推荐”,你是不是也曾怀疑过自己被监听了? 近期,工信办陆续查处和下架了多款App,涉及到的问题多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 用户早已忍无可忍:能不能别跟踪我了? Q:谁来为用户隐私安全负责? 严监管、重处罚少不了国家法律重拳出击。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加强App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管,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累计下架1100余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App。 9月1日开始实施的《数据安全法》,用户数据安全会被层层保护,为隐私安全带来了更多保障。 就目前而言,除了法律方面的不断完善,企业也应该加强自律。 Q:它们是怎么偷走隐私的? App只需要获取用户最大程度的手机权限授权,就可以实时追踪用户信息,从而实现精准画像,做到用户个性化内容推荐。 比如说,一个购物App只要获取了你的通讯录信息,就可以把你的联系人感兴趣的或者浏览过的内容推送给你,达到了一种关系链推送。 甚至,只是跟朋友在聊天中提到一嘴吃胖了,App便马上给你跳出弹窗:如何高效减肥不反弹? Q:还有谁没被“装监控器”? 360度渗透式地获取用户信息,App通过这种“收集+追踪”的行为,“个性化推荐内容”无孔不入,用户毫无隐私可言。 《2020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显示,49.42%的网友遭遇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况,隐私侵权关注度高达80.94%。因数据泄露带来的问题,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发吐槽不断。 “我的手机被装了监控!”想什么来什么,这种感觉令人毛骨悚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