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驾神器”在店铺销售情况良好。资料图片 生产销售均涉嫌违法 记者看到,在“智能环辅助驾驶小店”商品评价区,多数消费者表示使用后体验不错,评论区不乏“刺激”“好用”等反馈。有消费者称:“这是妥妥的堵车神器,堵车时速度不快风险小,有了这个装备开车不用老盯着前方,即便自动驾驶出问题也多是磕碰,不会有生命危险。”该消费者还在4月17日上传了双手脱离方向盘在社会道路上驾驶的视频,视频中驾驶者全程未接管方向盘,车辆由自动驾驶系统全程操控。 “在商家极具吸引力的宣传攻势下,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购买了此类商品,大多数反馈效果还不错。”北京市消费者王硕向记者表示,正是在朋友的力荐下,他也于5月初为爱车购买了这一产品。 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驾神器”不仅背离了辅助驾驶发展的初衷,也与现行标准要求不符。从技术层面看,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车型仅达到L2级自动驾驶水平。根据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2级自动驾驶仍需要驾驶员在整个驾驶期间手握方向盘,并随时接管车辆,以保障行车安全。而商家在销售“智驾神器”时宣称的可双手脱离方向盘的表述,显然不符合上述规则,也让使用者往往误以为可以完全放手让车辆自动驾驶。 针对“智驾神器”日渐普遍的现象,4月14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在其官方微公号中发文分析了生产销售“智驾神器”可能涉及的相关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若“智驾神器”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且造成严重后果(如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销售金额50%至2倍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如多人伤亡),刑期可至5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同上。若设备设计或宣传直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如“解放双手”“免接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最高可判处死刑。 对使用者而言,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使用“智驾神器”导致双手脱离方向盘、视线偏离道路,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行为”,将依法处以罚款并记分。一旦引发交通事故,驾驶人将承担主要责任,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底线不容突破 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究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还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今年4月以来,多部门针对自动驾驶违规宣传、销售等行为出台了一系列举措。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受此影响,近期各大车企纷纷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部分车企下架了此前智驾功能的夸张宣传视频。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在全行业整治自动驾驶的市场背景下,汽车企业在进行相关自动驾驶宣传时已有显著改善,对于以“智驾神器”这种新方式出现的现象,业内及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