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东北看雪,都能看些什么? 漫步在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邂逅“冰雪奇缘”的浪漫;从吉林长白山滑雪场山顶飞驰而下,感受雪花在耳边呼啸而过的快感;在辽宁沈阳的冰灯游园会,看璀璨的灯组与冰雪相映成趣,编织出温馨的冬日画卷……白山松水间,冰雪涌新潮,在东北,冰雪旅游玩出了新花样。 2024年,一句“欢迎‘南方小土豆’来看雪”,“尔滨”火爆出圈,演绎出热“雪”沸腾的冬日盛宴。如今,“冰雪旅游”持续“火热”,“猫冬”变“忙冬”,“白雪”换“白银”,一场以“冷资源”为底色的冰雪经济热潮席卷东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北京冬奥会到哈尔滨亚冬会,“两山论”为冰雪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思路一变天地宽,以冰雪运动、冰雪旅游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冰雪资源的生态价值加快转化为经济价值。 “将冰雪‘冷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热动力’,应在供给端持续发力,推动冰雪旅游的普及和发展,着力破解制约冰雪旅游、冰雪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加大群众性冰雪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认为,要促进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要以多样化产品、高质量服务吸引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助力文体旅融合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苏明明认为,冰雪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冰雪产业的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将冰雪旅游与运动、文化、装备等结合,形成“冰雪+”模式,既丰富了产品,也提升了效益。同时,冰雪装备产业的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也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雪化之后,又该如何留住冰雪经济? “冰雪经济是一个大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场景,要积极延伸消费场景,突破时间限制,发挥运动赛事、康养旅游、文化节庆等优势,因地制宜形成四季联动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俞海建议。 俞海说,要注重创新与服务并重,把创新作为冰雪旅游市场发展的动力,不断创新产品形式和服务内容,加快培育“冰雪+”新模式新业态,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支持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景区建设,引导从单季开发向四季运营转变。 从“一季游”变“游四季”,各地都在开展不同尝试。黑龙江持续开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推出更多好线路、好产品、好活动;吉林创新性地将银发经济与冰雪经济融合发展,拓展“冰雪避暑+中医中药”康养模式;内蒙古广泛开展群众性、表演性、竞技性冰雪运动,让更多的人跟着赛事来旅行……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迅速扩张到2023年的890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俞海认为,发展冰雪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发展,正确处理冰雪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冰雪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防止在开发利用冰雪资源上走弯路。运用产业融合与多元发展、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应用、绿色低碳转型等措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未来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立足冰雪资源禀赋,积极把握机遇,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产业链,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胜地,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冰雪经济高地,有力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冰雪旅游还可与生态教育结合,通过科普馆、体验区等让游客了解冰雪生态系统特征,面临挑战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苏明明补充,可通过制定环保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确保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行业内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也将得到加强,提升冰雪旅游的整体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