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电商平台上,一款多功能趴睡枕因“擦边带货”而销量暴增,引发公众对电商平台“尴尬推送”的讨论。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在公开场合和手机音量“赛跑”的“社死”经历,表示一些产品宣传广告语“0帧起手”,极具暗示的语言让人十分尴尬。专家表示,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平台“花式擦边”推送已经到了“不搜也推”的程度,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心理舒适度,还违背公序良俗,污染网络环境(据新华网4月25日报道)。 所谓“尴尬推送”,是指电商平台利用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等数据,推送一些具有暗示性或争议性的商品信息。这些推送往往以夸张、低俗甚至引人误解的语言呈现,不仅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还可能对消费者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眼下,电商平台的“擦边带货”已从“搜索才推”演变为“不搜也推”。在有利可图、有空可钻的情况下,“花式擦边”“尴尬推送”越来越猖獗。“尴尬推送”作为针对消费者的一种算法算计,或许不够精准,但其背后的算计之心昭然若揭——拿低俗当密码,靠“擦边”搞营销,以此刺激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 算法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电商平台“尴尬推送”泛滥的原因复杂,而法治层面对“擦边营销”“尴尬推送”缺乏明确定义和量化标准,导致执法困难,难以根治。一方面,平台流量与广告收益的双重诱惑致使部分平台对违规行为采取默许态度;另一方面,电商交易门槛低、商家主体隐匿性强、平台入驻门槛参差不齐、直播过程“不易留痕”等因素增加了监管难度,导致传统监管模式在整治“擦边”营销时面临“难发现、难取证”的挑战。 电商卖场不是“擦边”营销秀场。如今,流量、点击率等指标直接与商家的销售、平台的获利挂钩。为了吸引用户,一些平台会选择对部分“擦边”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默许擦边内容“先火后封”,实现“流量收割”蹭热度与“处罚止损”赚口碑的双重收益,导致“擦边”营销“按下葫芦浮起瓢”,此起彼伏。 “尴尬推送”泛滥,尴尬的不只是消费者,更该汗颜的是平台及商家。不论是行业竞争加剧催生“擦边营销”,还是监管乏力、“打而不疼”,让“擦边”主播有恃无恐,都反映出直播电商平台的发展面临阵痛。净化电商营销环境,规范电商平台有序发展,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购物氛围,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法治体系,加强平台监管,细化“擦边内容”认定标准,完善算法推荐及管理制度,督促平台扎紧责任“篱笆”;另一方面,要优化算法技术,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加强监管力度,推动法治监管与行业自律实现“双向奔赴”,让“擦边带货”“尴尬推送”无处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