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讯
消费资讯
AI起号 “福”兮“祸”兮?“泼天的流量”会不会变成“失控的剪刀手”
 
2025-05-28 08:59:40   杭州网

过去的半个多月,李美儿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泼天的流量”向自己砸来。从5月5日试水发布第一个AI视频,到5月8日第三个视频浏览量超500万,而后流量蜂拥而来,她也接到了第一笔价值2.5万元的商单。

“AI起号,三天爆万粉,轻松变现”这一自媒体圈盛行的口号似乎在她的身上得到印证。

当下,越来越多的“李美儿”在互联网上涌现,AI账号成为“流量收割机”,同时,网络空间泥沙俱下——批量生产的虚假内容层出不穷,账号交易灰产链条频现……AI在提升创作效率的同时,也成为网络平台“失控的剪刀手”。

4月底,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5月中下旬,抖音平台也发布了关于“AI起号”专项治理行动的公告。一系列行动释放出重要信号:在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变无序扩张为有序发展、推动“技术向善”正在成为时代课题。

借科技“东风” AI起号渐成兴起之势

今年2月份,阿卡丽MCN机构创始人刘亭亭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虚拟数字人“口荭大人”,深耕女性成长、情感类短视频赛道,作品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同步分发,三个多月后,全网播放量超亿次。

作为有着十年MCN机构运营经历的业内人来说,这样的爆火速度超出了刘亭亭的意料。“去年十月份,我还在尝试真人出镜拍摄视频,但三个月时间仅涨粉3000。今年春节之后,DeepSeek爆火,行业里含‘AI’量越来越高,我们也着手尝试,运营团队用软件做出了超逼真的数字人形象,文案和剪辑也靠AI来完成。大概三五天时间,视频的浏览量就开始上百万地增加,平台也有流量助推。现在‘口荭大人’的全网粉丝已经涨到了十几万。”

对于“爆火”,李美儿也有同感。在她的数据后台可以看到,自第三条视频“爆了”之后,每条视频浏览量少则10万+、多则近千万,粉丝数量也在以每天5000+的频率上涨。

科技加码、快速起号,让不少业内人士嗅到了风口,AI账号的“轻松变现”也让更多人趋之若鹜。

“有了一定的浏览量和粉丝之后,可以通过橱窗、广告、商单、直播带货、流量收益、伙伴计划还有抖音星图等各种渠道变现。”李美儿介绍,目前她的抖音橱窗已经挂了上百个链接,从纸巾到零食,以生活用品居多。

此外,在小红书,当账号达到1000个粉丝时还可以开通“蒲公英”平台账号,接运营推广,报价大概在200元一条,当粉丝上万时价格可以涨至千元。

目前,李美儿的抖音账号已有9.2万粉丝,刘亭亭的“口荭大人”也成为MCN机构的典型案例。似乎,她们都吃上了“自媒体+AI红利”的“头口水”。

但普通人入局AI,也能实现这么快起号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那么显而易见。李美儿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能够快速起号,“可能是因为目前AI历史赛道在抖音上还是比较少见,大家也愿意看这样的故事。”在此之前,她已经是一名电影解说方面的短视频博主,具有一定的运营基础,在决定用AI起号后,也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

在刘亭亭看来,“AI起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和其他短视频账号一样,需要一定的运营逻辑。“首先要找好赛道,然后结合内容、视觉、听觉、剪辑等方面,我的账号做起来离不开背后强大的运营团队,AI可以帮助文案生成、视频剪辑等方面的执行,但是内容还是需要人来把关。”

灰产链条频现 AI账号泛滥背后“荆棘丛生”

在AI账号快速崛起的同时,技术的藤蔓也走向了“野蛮生长”的失控边缘。

记者调查发现,起号成功后的AI账号除了转向营销变现外,亦衍生出引流卖课和“账号买卖”等灰色产业链。

社交媒体上,“AI起号秘籍”比比皆是,“教人如何用AI起号”成为引流的一种手段。记者搜索发现,不少内容声称“AI写真,最适合新手起号变现的捷径”“用AI+Rap,3个月百万粉丝”“AI+自媒体,7天起号成功,月入过万”……一条条充满噱头的文案,评论区里挤满了“求教程”“出攻略”的声音,有的博主会以此开群卖课,甚至随着粉丝数的增长,课程价格也水涨船高。“现在我的课程还是199元,等粉丝到10万的时候,课程费也会相应涨到338元。”李美儿透露。

比引流卖课更甚的是,用AI起号后再转卖账号。用李美儿的话来说,“因为AI账号起号快,都是新号、有新鲜感,一开始的粉丝黏性会比较高,所以有些店铺或者个人特别喜欢这种AI账号,会买来做私域直播,可能做了一两个月直播后,粉丝黏性降低了,就把这个号扔掉,再去找新的账号。”

AI账号的“市场行情”如何?记者找到了几个自媒体账号交易网站。在某网站主页,“AI账号”被明码标价,一个“17万未实名AI特效类短视频,粉丝均衡”的账号,底价为1.65万元。

网站客服刘星推荐了一个2.7万粉丝且满足无实名、无账号违规和无作品违规的“三无账号”,要价3300元。“这种万粉号主要是粉丝基础,很多人买过去用来做转型”。而且AI账号比其他真人孵化的账号要便宜,在刘星手里,“最便宜大概1500元就能买到一个账号”。

在另一网站的待售账号中,“AI颜值博主”炙手可热。顾问林夕向记者推荐了未实名的“AI美女账号”,1.5万粉丝、6.5万获赞,内容略带“擦边”,该账号刚推荐过来,就显示“已经被抢了”。林夕表示,“手慢无,AI颜值赛道的账号要的人很多,未实名账号的价格大约是粉丝数的10%,1万粉丝的账号售价在1000元左右。”

AI账号正在交易市场大量流通,实际上,多数社交平台明确禁止账号转卖。以抖音为例,平台在其服务协议和相关规则中就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禁止以任何形式赠与、借用、出租、转让、售卖或以其他方式许可他人使用该账号。

从法律层面来说,“单纯的AI起号转卖账号,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可认定该行为其为违法”,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江力进一步解释,但多数互联网平台方明确禁止此类行为,如果起号后转卖账号,在没有违法犯罪关联时,则属于违反平台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账号被封禁等后果;若被不法分子利用账号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那么起号者和转卖者均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相关犯罪。

造假内容横行 警惕绕过“AI打标”成为隐患

当前,AI起号的内容鱼龙混杂,加上“AI幻觉”(指大语言模型编造它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甚至看起来合理或可信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AI会“胡说八道”)的不可控性,AI账号也逐渐成为虚假内容的温床。

在“AI造”帅哥美女领域,存在不少擦边、造假等内容,大都低俗猎奇。且“胡说八道”的AI还会渗透到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公共议题领域,对公众危害更甚。此前,央广网就曝光过一打着“外国幼儿教育专家”旗号的AI账号,借数字人的外衣,传播极端、绝对的思想,暗藏误导风险。

面对AI造假泛滥的现状,今年3月中旬,四部门联合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其中要求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新规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目前尚在新规执行的“空窗期”,关于“AI打标”仍存标准的罅隙。网络上不少“秘籍”会传授绕过平台“AI 打标”的经验,有的还会售卖预配置的镜像文件,用其生成的虚拟人形象可规避平台的AI内容强制标注机制。

业内人士也发现了当前的机制漏洞,“我做AI账号已经有近4个月了,发现只有当视频的播放量超200万时,才会进行人工审核,而由机器审核的视频很难分辨出是不是AI。目前发布的几十个视频中只有两个被检测出‘疑似AI’。”

针对这一现象,江力做出提醒,“各平台已普遍升级AI内容识别系统,要求对AI生成作品进行显著标注。若规避手段已经严重影响平台运营秩序,则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即使成功绕过目前各平台的监测,未来平台检测升级、《办法》实施后,已发布未删除的AI内容也需要根据《办法》进行合规处理,否则被平台检测出AI编辑痕迹将影响账号安全,甚至触发行政处罚。”

监管“紧箍咒”下 未来AI治理如何趋于“向善”?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如潮涌的当下,AI变成了一把打开创作世界大门的新钥匙,通过“文生图、图生视频”的制作方式生成“万千世界”。

但“生成的世界”不知真假,技术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边界,以致乱象丛生。当前,多方亮出监管利剑,释放出政策层面的明确信号,推动技术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4月底,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加强AI生成合成技术和内容标识管理,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第二阶段聚焦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色情低俗内容,假冒他人、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等突出问题,集中清理相关违法不良信息,处置处罚违规账号、MCN机构和网站平台。

5月19日,抖音平台也发布公告,重点整治利用AI生成低俗猎奇视频、AI生成虚拟外国幼儿教育专家教授育儿内容、AI视频账号售卖教程、AI账号秘籍传授、引导规避平台AI标注、转让销售AI虚拟账号等行为。在平台站内,累计清理311条违规内容,针对15个严重违规账号进行了封禁。

整治AI技术滥用正在行动,奔着问题而去的同时也要注意到,AI这项新兴技术正在以不可抵挡之势解构劳动市场供需、重构生产创造场景,带来无限可能性。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AI治理何去何从?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邱戈看来,“当前,AI技术正以一种挤破某种框架的方式涌现,但技术的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和动态修正过程。对于哪些市场化行为是可以鼓励的、哪些明显违法行为需要明令禁止的,还需要进一步分类处理。同时,监管与发展也存在相互的对冲和结构性张力,处于一种非确定结果的博弈状态中,未来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在持续摸索中找到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平衡状态。”

相比于学界的审慎包容,业界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刘亭亭认为,对使用者来说,AI做到了代替人工、减少开支、降本增效,是时代的改革浪潮下科技进入生活的大势所趋。“AI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使用者的认知是最大的门槛。”未来,自媒体发展仍会和技术紧紧绑定,但“内容为王”始终是核心,在流量时代,保持内容真实是需要坚守的生产底线。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AI监管和发展的法治基础也将更加坚实。江力表示,“未来的监管导向将促进人工智能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加快落地,逐步搭建法治化、伦理化、安全化的治理框架。重点防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等风险行为,明确各参与主体责任,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鼓励注意力经济从‘流量收割’向‘价值创造’转型。”

■记者手记

站在人工智能技术呈指数级跃迁的今天,技术发展与安全监管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体两面”。

AI技术创新的强劲风潮席卷各行各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效生产力。同时,“野蛮生长”的技术也衍生了侵权造谣、虚假信息、灰产链条等隐患,给治理和监管带来挑战。

聚焦“AI+自媒体”领域,关于“AI起号”的整治行动,从中央网信办到各大社交平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无一不折射出对于AI技术滥用的严管态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整治滥用行动并不是反对AI技术应用,而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修正方式,引导技术在规范中寻求发展的空间。诚如邱戈老师所言,在当下这种“非确定结果的博弈状态”中,我们需要保持思忖,找到鼓励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构建“技术向善”生态环境、让AI服务和应用更规范,这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时代课题。期待在创新与治理的“平衡木”上,我们将走向一个更加清朗的数字未来。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周振琪 制图 蒋中杰    编辑:陈俊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More>>  
·还有75节滑雪课未上 退费要按原价扣费...
·AI起号 “福”兮“祸”兮?“泼天的流...
·“一张票玩转一座城” 看他们如何玩转“...
·网约摩托车,安全性几何?
·当“国补”遇上618 “购物节”成释放...
·为包装“瘦身”,快递企业各出奇招
·中国电影市场呼唤爆款影片点燃暑期档
·为约束网络平台任性收费建言献策
·山东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体验活动
·安徽:加强中高考期间重点领域价格监管
·河南开封:“保险活水”浇灌放心消费之花...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20款除湿机:6款样品...
·记者探访北京二手家具市场:高品质二手家...
·首创“信用+低空经济”模式 杭州信用分...
·稳外贸、扩投资、促消费 前四个月杭州经...
·现场交易额2.887亿元 意向交易额5...
·2025CMS杭州车展焕新升级 上亿焕...
·安全岂容让位?集体“消失”的汽车门把手...
·拥有九颗尖牙、歪斜笑容的小精灵成现象级...
·一个“大水桶”可养1250公斤鱼 德清...
·自然山水作“秀场”,本塘村民当“模特”...
·让国际游客旅行更“丝滑” 从龙井采摘到...
·鸡蛋价格为何持续下行
·推动直播行业向价值创造转变
·“小”票根撬动“大”消费
·《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面向社...
·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更加透明化、规范化...
·风口上的播客,如何焕发新“声”机?
·送你十万朵栀子花:一场从武汉出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