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近日,北京某超市推出的一款无标签瓶装饮用水引起消费市场关注。一个因省去印刷标签而以“素颜”惊艳消费者的饮料瓶,标志着食品行业开始了又一轮“低碳”尝试 。 按照国家标准GB 7718的要求,食品必须有标签。不过若外包装箱(销售单元)已清晰标注GB 7718规定的所有强制信息(如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信息等),内部单件食品的标签可省略重复内容。记者了解到,这款瓶装水是整箱售卖,外包装上已有完整的食品标签信息,因此在瓶身上可以不用标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无标签”最直接的好处是在生产环节减少塑料和油墨的使用,而且“无标签”设计同时兼具回收便利化考量。由于饮料瓶主体多采用PET材质,而标签通常为PVC材质,省去标签可以减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实现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除“无标签”外,将绿色、蓝色的饮料瓶改为透明瓶身,同样属于回收便利化设计范畴。 目前国际上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饮料领域,尤其是各种饮用水,国内也已有类似产品出现。但总体而言,“无标签”产品仍属于小众范畴。受限于标签合规要求,这类产品无法拆零售卖,因此在传统商超和便利店的销售模式中难以推广。 钟凯表示,目前我国PET饮料瓶回收后绝大部分“降级”使用,比如用于生产聚酯纤维面料、汽车塑料件等,少部分通过精加工转化为食品级再生PET(rPET)重新回到饮料生产线,实现“瓶到瓶的同级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