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洗手、消毒、换装上岗……如今,在位于临平区塘栖镇丁河村的“丁河粽子铺”小作坊里,这套标准化的流程已成为员工上岗前的日常操作规范。操作间内,原料区、蒸煮区、成品区划分清晰,设备摆放整齐,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倍感放心。作坊主陈师傅对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食品安全有保障,回头客越来越多了!” 小小的食品作坊,承载着万千风味与浓浓乡愁,更是许多家庭生计的依托。如何让这些饱含“老底子”记忆的美食,在新时代既保留本色又能规范发展?自去年起,临平全面启动“阳光食品作坊”建设行动,针对不同作坊的生产环境和工艺特点,制定“一坊一策”个性化培育方案,并引入“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模式,推动食品小作坊由“散乱差”向“精特美”转型升级。 位于塘栖镇南部的丁河村,聚集了不少家庭传承或夫妻经营的手工糕点作坊。“咱们村的手工糕点味道正宗,可过去由于生产条件简陋、操作不规范,名气一直打不出去。”丁河村职业经理人孔祥锋介绍。在临平区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这些作坊被集中迁入统一规划建设的“鱼鹰共富工坊”,实现了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以手工粽子铺为例,村里过去分散的粽子铺如今统一整合升级成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的“丁河粽子铺”小作坊。为了让消费者更放心,临平区市场监管局还在“鱼鹰共富工坊”的加工区、仓库等关键场所都配备了视频监控,打造“全程阳光可视”的食品加工环境。据了解,去年“丁河粽子铺”小作坊销售额达67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115万元。今年,“鱼鹰共富工坊”内员工预计人均年增收将超2万元,丁河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有望增加80余万元。 临平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该区将继续按照“一坊一策”的原则,引导支持食品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改进设备工艺、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推动小作坊产业发展与地域文化、乡村全面振兴融合推进,让更多“老”味道焕发“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