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执迷于“沉浸式体验”的影迷们,逐渐开始对3D电影不那么买账了。近期几部以视觉效果著称的大片上映,因3D效果不佳,更是让大批影迷发出劝退警告:“不要看3D!” 纵然,当年一部《阿凡达》为国内观众开启了一场视听盛宴,而如今泛滥的3D,却因场次太多、抬高票价、对戴眼镜人士不友好、“中国特供版3D”(指本身基于2D电影语言创作的影片,后期转制3D)种种原因,遭到了吐槽,“黑到恨不得钻进屏幕”“除字幕外毫无3D效果”“谁看谁交智商税”…… 3D电影,不再是香饽饽了。 我为什么不爱看3D电影? @YUYURAL榆树: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3D模式,而某些特供版3D影片,无形间让观影体验大打折扣。比如某些科幻大作,其宏大的宇宙叙事观足以震撼观众,但是夜场戏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简直让人尊享“至暗时刻”,我恨不得把脑袋伸进屏幕里。而且除了字幕外3D效果并不明显,感觉自己交了智商税。 @土家酱香饼:如今影院在排片量上仍然倾斜于3D影片,这也是适应国内大部分的观众的习惯,但是其效果似乎并不能与其高昂票价相匹配。仅2k分辨率的动作戏糊成一团;动辄2小时的超长待机,眩晕感一部顶娄烨5部(国内文艺片导演,追求肩扛手持的纪实摄影风格),可谓是真正的“叠影重重”。 @裳行天下:3D观影模式的缺点之一,就是对眼镜党不够友好。3D眼镜可能会太暗太重和夹耳朵之外,一些没有提供镜片夹的影院对我来说就是折磨。如今一些影院也不再提供免费3D眼镜了,观众除了要掏钱买,下一次看如果忘记自带,那一而再再而三地掏钱,家里无形间积压了很多库存。 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内核 @彭美玲:强大的好莱坞特效、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当年的一部《泰坦尼克号》3D重制版,就让无数影迷为之落泪。现在想想,是因为3D的特效让我震撼吗?不尽然,只是老片重温的动情罢了。印象最深刻的镜头还是那个在水里的恋人惜别,以及永恒不变的爱意。 @36氪:3D技术的运用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诺兰使用3D技术配合IMAX胶片拍摄的《蝙蝠侠:黑暗骑士》,是为了让观众深入底层世界的轴心。但3D技术被大量使用在爆炸场面和飞来横刀时,观众早已面无表情。如果弗兰克·赫伯特的文本和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演绎都不能把观众带到沙丘星球,如果丹尼尔·克雷格的蓝眸和詹姆斯·邦德的身手都不能让观众进入特工世界,那么,3D也不可能做到。 @奔跑的罗拉:近年来,3D愈发成为“大片”的标志,而2D电影的落寞让人不禁感到惋惜。当以特效为主的好莱坞奇幻大片成为主流时,优秀的国产片反而不被看见。我期待的是,更多用文本语言和镜头语言去讲故事的好作品,正如主旋律作品一样,让更多国产优秀影片走进观众的心里。 3D电影可以存在,但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噱头。沉浸式体验不该止于感官冲击,当观众回过头来,才发现时间沉淀下来的,应该是更迷人的内在、有深意的故事内核。让人们走进电影院,坐下来静静欣赏,这才是电影作为平面视听语言,本身自带的魅力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