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枇杷:枇杷中的“优等生” “危险甜!”(建德土话,非常甜的意思。)在建德人的朋友圈里,五月的“顶流”非大洋建南枇杷莫属。 这可是负有盛名的建德水果!1997年,大洋镇建南村章家自然村就有了枇杷交易市场。自市场建成以来,村民种植枇杷及其他水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枇杷品种主要有“白沙”和“大红袍”两种。 在大洋镇建南村的4000多亩枇杷园里,软条白沙和大红袍挤弯了枝头,摘下一颗咬开,清甜的汁水瞬间在口中炸开,尝鲜的小伙伴们纷纷点赞:“甜中带酸,一口爆汁!” 建南枇杷的出名,靠的是“内外兼修”。这里的白枇杷不仅颗粒饱满、糖度高,还有止咳润喉的功效,是枇杷中的“优等生”。 据了解,大洋镇建南村的枇杷今年产量约25万斤。现已进入成熟采摘期,预计整个采摘期可延续到5月底。根据个头大小及品种,红枇杷和白枇杷价格在每斤10-30元不等,采摘同价。 如果你想体验采摘乐趣,不妨到麻车村老鹰岩果园,那里的白枇杷也不错。除了采摘,周边的章燮故居、金珠殿、王氏宗祠、章氏新厅、章燮学堂等也可以参观逛逛。 仁和枇杷:百岁“枇杷王”枝繁叶茂 余杭枇杷,主要生长在仁和,也叫仁和枇杷,分布在东塘、三白潭、葛墩、渔公桥等东北片区村庄。它也属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塘栖枇杷”范围。 驱车进入余杭仁和东塘地界,路边的枇杷小摊就像金色的标点,指引着这条“甜蜜之路”。 在黄家墩,近百岁的“枇杷王”依然枝繁叶茂:它高9米,胸围135厘米,平均冠幅10.85米。 农艺师唐红钱抚摸着碗口粗的树干感慨:“这棵树最高产时摘了600多斤果子,它可是仁和枇杷1400多年历史的活见证。” 唐红钱解释道,仁和的枇杷能成为“主力”,全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临水而种的枇杷树,冬天有水汽当“天然空调”抗冻,夏天有微风调节温度;pH值5.5-6.5的中性土壤,更是让枇杷的甜度达到了“天花板”。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的“科研甜”:辰语农场的“冰蜜”枇杷,糖度高达28.9,比普通枇杷甜一倍,去年还拿下了长三角金奖。 为了让这份“五月甜”走向全国,仁和人设计了带水乡图案的文化礼盒,搭上顺丰冷链,12小时就能从枝头到达新疆、内蒙古等地食客的舌尖。“以前挑着扁担卖,现在手机下单卖全国!”辰语农场主计杭华说。 下一步,仁和还打算围绕枇杷花蜜、枇杷花茶、枇杷入菜等方向,开发更多“从枝头到舌尖”的产品。 今年仁和枇杷5月15日开摘,精品果每斤30元左右,普通果20元/斤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