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因销售未备案医疗器械被处罚 商报讯 通过微信购买的“医用面膜”“祛疤神器”真的安全吗?医疗器械直接关乎生命健康,消费者如何避坑?杭州一公司就因未备案销售二类医疗器械,被上城区市场监管局处罚。 
销售未备案二类医疗器械 一公司被罚10000元 前不久,上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接到举报,称某公司通过微信小程序销售二类医疗器械“某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经查,该公司未取得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执法人员当即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其下架涉案产品。该公司下架后又再次上架该修复贴,并新增销售某祛疤凝胶。两款产品均属必须备案的二类医疗器械。截至案发,该公司共售出祛疤凝胶4件,违法所得1192元,涉案修复贴销量为零。 对此,上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解读,该公司未经备案经营二类医疗器械且逾期不改正的行为,违反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由经营公司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条件的有关资料。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不受流通过程影响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可以免于经营备案”的规定。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上城区市场监管局对该公司作出没收违法所得1192元并处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 网购医疗器械 注意查验资质、核验产品真伪 “近年来,通过网络销售医疗器械的行为日渐增多,部分商家在未取得经营资格的情况下销售医疗器械,扰乱市场环境,增加风险隐患。”执法人员提醒,“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上买医疗器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先查资质再下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商家是否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若购买三类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等)。还需确认其具备专项经营资质。其次要仔细查看产品信息,收到商品后,先查看包装是否标注医疗器械注册证号,可通过‘中国药监’平台核验真伪。若查询不到相关信息或信息不一致,需警惕产品质量问题,对于无合格证明文件、说明书内容模糊的产品,切勿使用。此外妥善保存交易记录、聊天截图、发票等相关凭证,在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向购物平台申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最后优先通过正规平台的官方旗舰店或品牌授权店铺购买,避免轻信弹窗广告、朋友圈推广的‘神医神器’。部分打着‘高科技’‘偏方’等旗号的产品,可能并非正规医疗器械,需提高辨别意识。” |